高原反应有哪些症状_高原旅游注意事项

新网编辑 9 0

什么是高原?为什么一到高原就难受?

“高原”通常指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,空气稀薄、气压低、含氧量骤减。当平原生活的人快速进入高原,身体为了适应低氧环境,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,如呼吸加快、心率上升、红细胞增生。若代偿跟不上需求,便出现高原反应。 自问:为什么有人到拉萨就头痛,有人却没事? 自答:个体差异、上升速度、停留时间、是否剧烈运动、睡眠质量、既往心肺功能,都是决定因素。

高原反应有哪些症状_高原旅游注意事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高原反应有哪些症状?

症状出现时间:多在抵达后6–12小时,夜间加重。 轻度表现: • 双侧太阳穴搏动性头痛 • 恶心、食欲下降 • 乏力、走路气喘 中度表现: • 呕吐不止 • 头晕、平衡感差 • 夜间频繁醒来、心悸 重度表现(需立即下撤): • 持续干咳、粉红色泡沫痰——提示高原肺水肿 • 意识模糊、步态不稳——提示高原脑水肿 • 血氧饱和度<70%(指尖脉氧仪可测) 自问:头痛吃止痛片就能扛过去吗? 自答:止痛片只能缓解疼痛,不能纠正缺氧;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应高度警惕。


高原旅游注意事项:出发前

体检与评估 • 心肺功能、血压、血常规必查 • 孕妇、严重贫血、未控制的高血压、哮喘急性期,建议暂缓 药物准备 • 乙酰唑胺(Diamox):提前1–2天服用,可加速适应 • 地塞米松:用于无法耐受乙酰唑胺者,需医生处方 • 便携血氧仪、温度计、常用药(布洛芬、蒙脱石散) 行程设计 • 海拔每上升500–800米,至少留宿一晚 • 避免“一天冲顶”式赶路 • 先到昆明、西宁等中等海拔城市过渡2–3天


高原旅游注意事项:抵达后

行为守则 • 抵达当天不洗澡、不喝酒、不熬夜 • 少量多次饮水,每日至少3升,忌一次性大量灌水 • 饮食清淡,高碳水、适量蛋白,减少油腻 监测与应对 • 每日晨起测血氧、心率并记录 • 出现轻微头痛:停止上升、原地休息、吸氧(2–4 L/min) • 症状加重:立即下降300–500米,必要时呼叫救援 运动节奏 • 前两天仅做散步级活动 • 第三天起逐步增加强度,仍避免冲刺、负重


常见误区大拆解

误区1:红景天提前一周喝就高枕无忧 自答:红景天可能缓解疲劳,但循证医学证据有限,不能替代缓慢上升和药物预防。 误区2:年轻人身体好,不用怕 自答:年轻男性反而因代谢旺盛、耗氧量大,更易出现肺水肿。 误区3:吸氧会上瘾 自答:医用氧气无成瘾性,危急时刻果断吸氧能挽救生命。 误区4:高原喝酒可御寒 自答:酒精扩张外周血管,加速散热,反而增加失温及高原反应风险。


儿童与老人去高原,需要额外注意什么?

儿童 • 3岁以下不建议前往3500米以上地区 • 无法准确表达症状,家长需观察:哭闹拒食、嘴唇发绀、呼吸频率>40次/分 • 退热药选布洛芬,避免对乙酰氨基酚叠加缺氧导致的肝损伤 老人 • 合并慢阻肺、冠心病者,需携带便携式制氧机 • 血压波动大时,及时用短效降压药调整 • 夜间床头抬高30°,减轻肺动脉高压

高原反应有哪些症状_高原旅游注意事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高原归来仍不适,该怎么办?

少数人回到平原后仍持续咳嗽、乏力,称为“低原反应”或“脱适应”。 应对策略: • 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剧烈运动一周 • 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的水果(蓝莓、石榴) • 若咳嗽伴粉红色痰,需做肺部CT排除肺水肿残留 自问:脱适应会持续多久? 自答:多数人在3–7天缓解,极少超过两周。


写在最后的提醒

高原之美,在于雪山、湖泊与星空,更在于安全归来后的那份踏实。把缓慢上升、充分休息、及时监测刻进行程表,比任何偏方都可靠。愿每一次抬头望见的云,都在脚下安全的路之上。

高原反应有哪些症状_高原旅游注意事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