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飞机去高原会不会高反_如何预防坐飞机高原反应

新网编辑 24 0
坐飞机去高原会不会高反? 会,但概率和严重程度远低于陆路爬升,因为机舱在巡航阶段会加压到相当于海拔2000米左右,而目的地机场(如拉萨3650米)才是真正的考验。真正的高反往往发生在飞机落地后2-12小时,而非飞行途中。 ---

为什么飞机舱内不容易高反?

- **客舱加压系统**:现代客机把舱内气压维持在相当于1800-2400米的高度,远低于目的地机场,所以飞行途中很少出现典型高反。 - **氧气浓度**:虽然舱内氧气比例与地面相同,但分压降低,敏感人群可能感到轻微头晕,这属于“飞行疲劳”而非真正的高原反应。 - **落地瞬间**:飞机舱门打开那一刻,外界气压骤降,血液里氧饱和度可在15分钟内下降10%-15%,高反症状由此启动。 ---

哪些人群坐飞机进高原更容易高反?

1. **首次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者**:身体尚未产生足够红细胞。 2. **曾有高反病史者**:再次发作概率提升3-5倍。 3. **上呼吸道感染未愈**:鼻塞会加剧缺氧。 4. **熬夜或饮酒后立即乘机**:血液黏稠度升高,携氧能力下降。 5. **肥胖或慢性心肺疾病**:静息耗氧量高,代偿空间小。 ---

飞行前三天该做什么准备?

- **药物预适应**: - 乙酰唑胺(125 mg,早晚各一次,提前1-2天开始,连服3天)可加速碳酸氢盐排出,刺激呼吸。 - 地塞米松仅用于曾有脑水肿病史者,需医生处方。 - **水分管理**:每天饮水≥3 L,但避免登机前1小时大量饮水,减少频繁如厕。 - **模拟缺氧训练**:睡眠时使用高原帐篷或面罩式训练仪,每晚2小时,可提升血氧耐受。 - **红景天并非万能**:需提前7-14天服用,且个体差异大,不应依赖。 ---

飞行途中如何降低风险?

- **选座技巧**:靠窗位可倚靠休息,减少走动耗氧;避开机翼后方噪音区,保证睡眠质量。 - **机上饮食**: - 高蛋白零食(牛肉干、奶酪)维持血糖。 - 避免碳酸饮料,减少胃肠胀气。 - **动态踝泵**:每30分钟勾脚尖10次,促进静脉回流,防止水肿。 - **吸氧误区**:民航客舱氧气面罩只在失压时自动脱落,日常航班不提供额外吸氧,切勿自行携带氧气瓶登机。 ---

落地后黄金6小时怎么做?

- **缓步行走**:机场到行李转盘距离常超500米,使用手推车减少耗氧。 - **立即补液**:优先选择含电解质饮料,避免纯白开水稀释血钠。 - **首晚住宿**: - 选择海拔相对较低的市区酒店(拉萨市区3650米 vs 机场4200米)。 - 房间配备制氧机或弥散式供氧,夜间血氧可提升5%-8%。 - **禁止事项**: - 当天不洗澡,热水会扩张血管,加重头痛。 - 不吸烟、不饮酒,尼古丁与酒精均抑制呼吸驱动。 ---

出现症状后如何分级处理?

| 症状分级 | 表现 | 处理方案 | |---|---|---| | 轻度 | 头痛、恶心、乏力 | 静卧、吸氧2 L/min、口服布洛芬 | | 中度 | 呕吐、眩晕、步行不稳 | 立即就医,使用便携式高压氧舱 | | 重度 | 意识模糊、肺水肿 | 紧急下送至海拔<2500米地区,并给氧+地塞米松 | ---

回程时还需要注意什么?

- **“反高反”现象**:部分人在返回平原后出现嗜睡、胸闷,持续1-3天,属正常代偿。 - **飞行前复查**:若曾用乙酰唑胺,停药24小时后再登机,防止代谢性酸中毒。 - **行李打包**:将剩余高原药物托运,随身携带血氧仪,落地后监测48小时。 ---

常见疑问快答

**Q:儿童坐飞机去高原会更危险吗?** A:2岁以上儿童血氧调节能力接近成人,但表达能力差,需家长每2小时测一次血氧,<85%立即就医。 **Q:孕妇能否乘机进藏?** A:28周以内无并发症可短期停留,但需备便携式胎心监护仪,且停留时间不超过3天。 **Q:红眼航班是否增加高反概率?** A:夜间人体血氧自然偏低,落地后更易头痛,建议选择上午航班,白天适应光照和气压变化。 ---

实战行程模板(拉萨3日)

- **D1**:上午航班抵达→机场大巴至市区→入住供氧酒店→午餐后午睡2小时→傍晚八廓街缓步30分钟→21:00前入睡。 - **D2**:上午布达拉宫预约参观→随身携带血氧仪,<90%停止攀爬→下午大昭寺周边休息→夜间持续低流量吸氧。 - **D3**:若血氧>92%且无头痛,可前往纳木错一日游;否则改市区游览→晚班机返航,登机前2小时停用乙酰唑胺。
坐飞机去高原会不会高反_如何预防坐飞机高原反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