怕,但概率远低于平原移居者。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人群,因体内已产生适应性改变,高原反应发生率不足5%;然而当快速进入更高海拔(如从拉萨直飞阿里)或存在基础疾病时,仍可能出现头痛、失眠、恶心等症状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人为什么也会“高反”?
很多人以为“土生土长就免疫”,其实**高原人只是耐受阈值更高**。以下三种情况仍会触发反应:
- 海拔梯度突变:从3500米到5500米,血氧饱和度骤降,即使红细胞再多也跟不上需求。
- 短期离开再返回:去内地低海拔休假2周以上,身体部分脱适应,回高原后48小时内最易出现症状。
- 合并疾病:感冒、肺炎、贫血会瞬间打破原有代偿平衡。
高原人如何自我判断“是否高反”?
问自己三个问题:
- 是否出现**与以往不同的头痛**?钝痛、跳痛还是压迫感?
- 静息状态下心率是否持续>100次/分?
- 指尖血氧<85%且吸氧10分钟不回升?
若两项回答为“是”,即可初步判定为高原反应,需立即采取干预。
高原人预防高反的“土办法”靠谱吗?
1. 多喝酥油茶能预防?
**部分正确**。酥油茶中的高脂肪可提供能量,减少低氧代谢紊乱;但过量摄入反致血液黏稠,反而加重缺氧。每日2-3杯为宜。
2. 提前吃红景天胶囊?
对高原人**效果有限**。红景天更适合平原人群提前7-10天服用,高原人血药浓度基线已高,额外补充意义不大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3. 饮酒御寒可行?
**绝对禁止**。酒精扩张外周血管,加速散热,夜间睡眠时更易出现低氧血症。
高原人进阶预防策略
| 场景 | 具体做法 | 科学依据 |
|---|---|---|
| 长途驾车翻山 | 每升高500米停车深呼吸3分钟 | 促进二氧化碳排出,降低脑血流速度 |
| 进入更高海拔工地 | 前3天工作量减半,佩戴指夹式血氧仪 | 血氧<88%即强制休息,避免不可逆损伤 |
| 产后返回高原 | 先在海拔2000米过渡5天 | 孕期血液稀释,需重新刺激红细胞生成 |
高原人出现高反后如何自救?
按症状轻重分级处理:
- 轻度(头痛+恶心):口服50%葡萄糖注射液20ml+地塞米松4mg,30分钟症状可缓解。
- 中度(呕吐+步态不稳):立即吸氧2L/min,口服呋塞米20mg利尿减轻脑水肿。
- 重度(意识模糊+肺啰音):**必须下送**,海拔每下降300米症状可减轻25%。
高原儿童与老人需要额外注意什么?
儿童:囟门未闭合的婴儿严禁带至海拔3500米以上;学龄儿童每日需补充**铁剂4mg/kg**以支持造血。
老人:70岁以上即使长期居住高原,进入更高海拔前也应做**心脏彩超+肺功能**评估,EF<50%或FEV1<70%者禁止前往。
高原人长期保健的3个关键点
- 每年回低海拔休假:建议每年冬季到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居住1个月,让心肺系统“重启”。
- 监测血红蛋白:男性>200g/L、女性>180g/L时需放血200ml,防止高原红细胞增多症。
- 夜间低流量吸氧:睡眠时血氧波动最大,家用制氧机设定1L/min即可减少心肌负荷。
高原人并非“百毒不侵”,而是拥有更精细的调节机制。理解自身阈值、避免盲目自信,才是高原生活真正的安全密码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