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德”与“才”到底谁更重要?
**德是方向盘,才是发动机。** 没有德的才,可能让技术成为脱缰野马;没有才的德,又容易停留在空洞口号。北航把“德”放在“才”之前,并非忽视专业能力,而是提醒师生:在航空航天这样高风险的领域,任何一点伦理失守都可能酿成灾难。 - **德育课程**:从新生研讨课到博士生学术伦理讲座,贯穿所有年级。 - **荣誉体系**:设立“立德树人奖”,把师德、医德、科研伦理纳入评审核心指标。 - **朋辈示范**:每年评选“北航榜样”,让身边同学讲述如何在实验室里守住数据真实底线。 ---“知”与“行”怎样做到不脱节?
**知行合一不是简单“做实验”,而是让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接受检验。** 北航把这句话写进培养方案:大一认知实习、大二项目式课程、大三科研训练、大四毕业设计,层层递进。 - **课程设计**:航空发动机拆装课,学生先学理论,再亲手把一台退役发动机拆成零件,最后写故障报告。 - **竞赛平台**:“冯如杯”课外科技竞赛要求作品必须解决真实痛点,曾有一组学生用无人机为边防哨所送药,直接获得部队订单。 - **校企协同**:与中国商飞共建“大飞机班”,学生在大三就进入C919总装线,发现问题立刻回校查文献、改方案。 ---如何在日常学习中自我检验是否达标?
自问自答: **Q:我今天做的实验数据是否经得起重复验证?** A:如果不敢把原始数据公开给同组同学,就还没做到“德”。 **Q:我写的代码除了跑通,是否考虑了极端工况?** A:如果只在理想条件下测试,就还没做到“行”。 **Q:我在团队里是否主动承担过没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?** A:如果总是挑轻松任务,就还没理解“德才兼备”的集体维度。 ---走出校园后,校训如何继续生效?
**校友案例** - **嫦娥五号轨道器总体主任设计师**:在北航读博期间,曾因坚持重做一组被导师认为“差不多”的实验,延迟毕业半年,却避免了后续型号在轨故障。 - **民营火箭公司创始人**:创业初期资金紧张,仍拒绝军方某项目“降低安全系数”的要求,最终用可靠产品赢得长期合同。 - **基层选调生**:在贵州山区推广无人机植保,白天帮农民修飞机,晚上挨家挨户讲安全规范,把实验室里的“知”变成了田埂上的“行”。 ---给高中生的三点提前准备建议
1. **阅读《钱学森传》**:体会“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”的德性选择。 2. **参加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**:在动手过程中理解“行”的复杂性。 3. **建立错题本**:不仅记录算错的数,还要写下当时为什么急于求成,提前训练自我反思能力。 ---常见误区提醒
- **误区一:把“德”等同于政治考试高分** 真正考察的是面对利益诱惑时的选择,而非背诵能力。 - **误区二:把“行”简单理解为实习次数多** 如果每次实习都在打杂,没有形成闭环改进,依旧停留在表面。 - **误区三:认为“德才兼备”是毕业后才需要考虑的事** 北航大一的“诚信考场”已经无监考,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训练自律。 ---如何评估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贯彻了校训?
看三个细节: - **实验室垃圾桶**:如果分类混乱,说明“德”的教育没有渗透到日常。 - **图书馆占座现象**:如果管理员熟视无睹,说明“知行合一”的管理机制失效。 - **校友捐赠用途**:捐赠是否用于设立学术伦理基金,而非仅仅盖大楼。 ---写在最后
“德才兼备,知行合一”不是刻在石头上的装饰,而是一张需要每个人用四年、四十年乃至一生去作答的试卷。当你在凌晨两点的风洞里为了一组数据反复调试,当你在边疆哨所用无人机送出第一箱急救药品,当你在法庭上为知识产权据理力争时,这八个字就会从校训变成你骨子里的底气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