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第一次上高原,最直观的“报警信号”不是头痛,而是眼睛突然布满血丝。为什么同样坐飞机到拉萨,有人安然无恙,有人却像刚哭过三天?高原眼睛充血到底要不要紧?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、高原眼睛充血是缺氧还是干燥?
先给出答案:二者都有,但缺氧是主因,干燥是推手。
- 缺氧导致毛细血管代偿性扩张:海拔每升高1000米,大气氧分压下降约12%。眼球结膜血管为了“抢氧”,只能把管腔撑大,于是肉眼可见一片红。
- 干燥加速血管破裂:高原风速大、湿度常低于30%,泪膜蒸发快,角膜轻微脱水后表面不再光滑,眨眼摩擦增加,微血管更易破裂出血。
二、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现高原眼睛充血?
并非人人都会红眼,以下四类人风险最高:
- 高度近视者:眼轴长、视网膜薄,血管脆性大。
- 长期戴隐形眼镜者:角膜长期处于轻度缺氧状态,再上高原等于“双重缺氧”。
- 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:末梢血管调节能力差,微血管易破裂。
- 服用抗凝药物者: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,凝血时间延长,结膜下出血更明显。
三、如何快速判断是单纯充血还是结膜下出血?
对着镜子做三件事:
- 看颜色:鲜红一片但能看见血管走形的是充血;暗红成块状、边界清晰的是出血。
- 看位置:充血常从黑眼球边缘向四周扩散;出血往往局限在某一象限。
- 看症状:充血多伴干涩、灼热;出血通常无痛,仅觉“有异物感”。
四、现场应急三步法:十分钟缓解红眼
在海拔4000米的客栈,没有药店也能自救:
- 闭氧循环:用保温杯接热水,杯口对着眼睛熏蒸3分钟,利用湿热蒸汽提高局部氧分压。
- 冷热敷交替:先用客栈冰箱里的罐装饮料外敷2分钟收缩血管,再用温水浸毛巾敷1分钟促进循环,交替3轮。
- 人工泪液冲洗:随身携带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,仰头滴入下穹窿,轻压泪囊区30秒,减少摩擦。
五、进藏前一周的预防清单
与其到了高原再处理,不如提前做功课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停戴隐形眼镜:改戴框架镜,让角膜“喘口气”。
- 口服银杏叶提取物:每日120mg,连续7天,可改善微循环。
- 准备小包装生理盐水:飞机落地后第一时间冲洗结膜囊,带走机舱干燥粉尘。
- 调整作息:提前三天晚11点前入睡,睡眠不足会加重眼部缺氧。
六、出现哪些信号必须立即下撤?
以下三种情况不是普通充血,而是高原眼病急症:
- 视力骤降伴红眼:可能是高原视网膜病变,继续上升会致盲。
- 眼压升高、剧烈胀痛:警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,需24小时内降至低海拔。
- 血性泪水:结膜大血管破裂,出血量大到溢出睑裂,需加压包扎并紧急转运。
七、长期生活在高原人群的护眼策略
对于驻藏工作者或援藏教师,红眼可能反复发作,建议:
- 室内增湿:宿舍放置水培绿植,湿度维持在50%左右。
- 补充叶黄素:每日10mg,减少紫外线对黄斑的损伤。
- 每半年查眼底:高原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是慢性缺氧标志,早期发现可激光干预。
- 戴侧面包裹的墨镜:选择UV400+偏光镜片,减少雪盲叠加风险。
八、常见误区:红眼滴“日本网红眼药水”有用吗?
很多游客随身带血管收缩类眼药水(如含萘甲唑啉),滴完五分钟红血丝消退,但三小时后反弹更严重。高原环境下,血管反复收缩扩张,可能诱发药物性结膜炎。正确做法是选择单纯人工泪液或含透明质酸钠的润滑滴眼液,每日不超过6次。
九、返程后红眼持续多久算正常?
回到平原后,大多数人结膜充血会在72小时内逐渐吸收。如果超过一周仍不消退,需排查:
- 是否合并干眼症
- 是否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压
- 是否因高原紫外线诱发翼状胬肉早期
十、给自驾游客的额外提示
川藏线车程长,车内空调加剧干燥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车窗贴防紫外线膜:减少侧向强光刺激。
- 每小时停车远眺:看远处雪山可放松睫状肌,间接改善眼部血流。
- 备一次性蒸汽眼罩:夜间住宿前戴上15分钟,缓解全天疲劳。
高原眼睛充血不是洪水猛兽,但忽视它可能让一次完美旅行留下遗憾。掌握原理、提前预防、及时干预,才能既看到最蓝的天,也守住最清澈的眼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