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第一次进藏或去稻城亚丁的人,落地后头痛欲裂,便怀疑“是不是自己身体太差”。**高原反应究竟是不是身体在报警?它到底代表健康还是虚弱?**下面用问答形式拆开揉碎讲清楚。

一、什么是高原反应?先弄清概念
高原反应(AMS)是**人体从低海拔快速进入2500米以上区域后,因氧分压骤降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应激**。它并不是疾病,而是**正常的适应过程**,就像突然走进零下二十度的室外会打寒颤一样。
二、出现高反=体质差?答案可能相反
不是体质差,而是身体敏感、调节快。
- 年轻人反而更高发:代谢旺盛、需氧量大,缺氧信号触发更快。
- 运动员也会高反:肌肉量大,耗氧量高,血氧落差更明显。
- 女性有时症状轻:雌激素可提高肺通气效率,但绝非绝对。
所以,**高反严重程度与体能好坏没有线性关系**,更多取决于上升速度、海拔高度、睡眠海拔、遗传基因(如EPAS1变异)等综合因素。
三、身体到底在高反时做了什么?
1. 呼吸加快:先“喘”为敬
缺氧→颈动脉体受刺激→呼吸频率上升→排出过多CO₂→血液变碱→头晕、手脚麻。
2. 心跳加速:泵血补氧
心率可升高20%–50%,**心脏做功增加**,有人感觉心慌,其实是代偿。

3. 利尿排水:浓缩血液
肾脏分泌更多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,同时排水减少血浆量,**短期内血液黏稠度上升**,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叮嘱多喝水。
4. 脑血管扩张:头痛根源
脑组织缺氧→血管代偿性扩张→颅内压轻微升高→搏动性头痛。
四、哪些信号提示“只是正常适应”?
出现以下表现,**大概率属于可继续观察的轻度高反**:
- **轻微头痛**,服一片布洛芬可缓解。
- **恶心但无喷射性呕吐**,仍能进食。
- **乏力**,但行走说话不受影响。
- **夜间失眠**,白天补觉后可恢复。
五、哪些情况必须立刻下撤?
出现以下任一,**提示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**,黄金救治窗口只有几小时:
- **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**,无法平躺。
- **咳粉红色泡沫痰**。
- **走路如醉汉**,共济失调。
- **意识模糊、嗜睡**。
六、如何科学降低高反概率?
1. 阶梯式上升:每天睡海拔不超过500米增量
举例:成都→康定(2600m)住一晚→新都桥(3300m)再住一晚→稻城(3700m)。

2. 预缺氧训练:提前两周开始
• 睡眠时佩戴低氧面罩(模拟2800m)
• 每周三次间歇性缺氧跑台训练(IHT)
• **研究显示可将AMS发生率从60%降到25%**。
3. 药物预防:遵医嘱使用
• **乙酰唑胺**:出发前1–2天服用,125mg早晚各一次。
• **地塞米松**:对磺胺过敏者备选,4mg每12小时一次。
• **红景天**:心理安慰大于实际,需提前7天服用。
4. 现场行为准则
• 抵达首日**不洗澡、不喝酒、不剧烈运动**。
• **碳水优先**: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供能效率比脂肪高5%。
• **少量多次饮水**:每日至少3升,观察尿液呈淡黄色。
七、长期居住高原的人真的更健康吗?
世居藏族、安第斯人、埃塞俄比亚高原人经过千年基因选择,**EPAS1、EGLN1等基因变异**使他们在低氧环境中血红蛋白浓度更低、血管更舒张,**反而减少了血栓风险**。
但平原人长期移居后:
- **红细胞增多**:血红蛋白>180g/L,血液黏稠,易形成血栓。
- **肺动脉高压**:右心负荷增加,最终可能导致慢性高山病。
- **睡眠障碍**:周期性呼吸暂停,深睡眠时间缩短。
因此,**高原“养生”只对基因适配者友好**,平原人不宜盲目长居。
八、常见误区一次说透
误区1:提前喝葡萄糖能防高反?
→ 葡萄糖只能缓解症状,不能阻止缺氧损伤。
误区2:抽烟能“锻炼”肺活量?
→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力是氧的240倍,反而加重缺氧。
误区3:感冒不能上高原?
→ 普通感冒影响不大,但若伴随发热、咳嗽,需推迟行程。
九、一句话回答核心疑问
高原反应不是身体差,而是身体正在努力适应;真正危险的是忽视重度信号。 只要遵循阶梯上升、合理用药、及时识别重症,绝大多数人都能安全享受雪域风光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