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高原后脑勺就疼?
很多初次进藏或去稻城亚丁的人,落地当天夜里就后脑勺一跳一跳疼,像有人拿橡皮筋勒着。这其实是高海拔缺氧引发的脑血管代偿性扩张,血液流速加快,刺激脑膜神经末梢,于是痛感集中在枕部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后脑勺疼与普通头痛有何区别?
- 位置固定:普通偏头痛多在太阳穴,高原后脑勺疼几乎锁定在后枕骨。
- 时间规律:多在抵达后6-12小时出现,夜间加重,晨起减轻。
- 伴随症状:常合并恶心、手指发麻,但一般不出现闪光幻视。
哪些人群更容易中招?
并非人人都会后脑勺疼,以下三类人风险最高:
- 颈动脉敏感者:平时低头就头晕的人,血管调节能力差。
- 贫血或血红蛋白偏低:携氧能力不足,身体被迫提高血流速度。
- 长期熬夜党:脑血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缺氧时更易痉挛。
现场急救:三步快速缓解
1. 立即补氧
便携式氧气瓶2-3升/分钟,吸氧15分钟,疼痛可下降一半。
2. 按压风池穴
双手拇指按住枕骨下两侧凹陷,用力向上推按,每侧30秒,循环3次。
3. 喝500ml电解质水
高海拔干燥,血液黏稠度升高,钠钾平衡饮料比纯水更快稀释血液。
药物选择与禁忌
| 药物 | 作用 | 禁忌 |
|---|---|---|
| 布洛芬 | 抑制前列腺素,减轻血管扩张痛 | 胃病患者慎用 |
| 地塞米松 | 减少脑水肿,适用于剧痛 | 糖尿病患者禁用 |
| 乙酰唑胺 | 促进排酸,加快适应 | 磺胺过敏者禁用 |
行程前如何预防?
出发前7天开始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每天喝40ml红景天口服液,提高血氧饱和度。
- 睡前用颈椎枕拉伸颈部,减少血管压迫。
- 避免高强度间歇训练,改为慢跑维持心肺。
真实案例:海拔4200米的自救
去年十月,一位程序员在理塘突然后脑炸裂疼,体温正常但无法平躺。他按以下顺序操作:
- 立刻打开酒店制氧机,流量调至4L/min。
- 服下一粒布洛芬400mg,同时喝热葡萄糖水。
- 用围巾绕颈固定,减少头部晃动。
- 30分钟后疼痛从8分降到3分,次日继续行程。
什么时候必须下撤?
出现以下任一信号,别犹豫:
- 后脑疼持续加重且止痛药无效。
- 出现喷射性呕吐或意识模糊。
- 单侧肢体麻木超过10分钟。
长期居住者的适应技巧
在拉萨工作超过三个月的人,分享三个土办法:
- 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,减少黏膜水肿。
- 办公桌放小型湿化器,维持50%湿度。
- 周末去海拔低500米的林芝“降高度”,给血管喘息。
常见误区大辟谣
误区一:喝酥油茶能止痛? 实际:酥油茶提供热量,但高盐反升血压,可能加剧头痛。
误区二:吃止痛药会上瘾? 实际:短期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无成瘾性,别硬扛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误区三:年轻人不会高反? 实际:年轻男性因代谢旺盛耗氧更多,反而更易后脑勺疼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