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浙一_高原反应怎么预防

新网编辑 8 0

什么是“高原浙一”?

“高原浙一”并不是官方医学名词,而是驴友圈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浙一)高原医学团队的亲切称呼。这支队伍长期驻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、西藏等地,研究并救治高原反应、高原肺水肿、高原脑水肿等急重症,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。很多准备进藏的人,出发前都会去浙一挂个“高原门诊”,做一次全面评估。

高原浙一_高原反应怎么预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高原反应怎么预防?先弄清三个关键问题

1. 谁最容易高反?

自问:我身体很好,是不是就安全?
自答:错!临床统计显示,青壮年男性反而比老人、小孩更容易出现中重度高原反应,原因是他们代谢旺盛、耗氧量大。此外,以下人群风险更高:

  • 过去曾有高原病史者
  • 近期患过感冒、肺炎尚未痊愈者
  • 肥胖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
  • 长期吸烟、酗酒者

2. 提前多久开始准备?

自问:提前一周吃红景天够吗?
自答:浙一团队建议至少提前14天启动“阶梯式适应”

  1. 第1-7天:口服红景天胶囊(每次2粒,每日2次),同步进行有氧耐力训练(慢跑、游泳,心率控制在120-140次/分)。
  2. 第8-10天:做一次低压氧舱预适应(浙一门诊可预约),模拟海拔3000米环境,监测血氧饱和度。
  3. 第11-14天:逐步减少运动量,保证睡眠,避免熬夜。

3. 进藏途中如何“边走边防”?

自问:直飞拉萨是不是最省时?
自答:最省时,却最危险。浙一2023年病例报告显示,直飞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的人群,急性高原病发生率比陆路渐进者高2.7倍。推荐路线:

  • 火车:Z6811次西宁→拉萨,全程22小时,海拔缓慢爬升,夜间供氧。
  • 自驾:川藏线318国道,每日上升不超过600米,每上升1000米留宿一晚。

高原浙一的“三件宝”:药物、监测、应急预案

药物清单(按优先级)

药品作用用法
乙酰唑胺(Diamox)促排尿、加速适应250mg,每日2次,进藏前1天开始,连服3天
地塞米松快速缓解脑水肿4mg,每6小时一次,仅限急性期
布洛芬止痛、退热200mg,头痛时服用

实时监测:血氧仪+APP

浙一团队开发的“高原卫士”小程序,蓝牙连接指夹式血氧仪,每分钟上传一次SpO₂数据。当血氧低于85%且持续10分钟,APP自动弹出预警,并推送最近医疗点导航。


应急预案:黄金4小时

自问:出现头痛、恶心,先忍一忍?
自答:绝对不行!高原肺水肿从出现症状到昏迷平均4.2小时。立即执行:

高原浙一_高原反应怎么预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1. 停止上升,原地静卧,吸氧(流量2-4L/分)。
  2. 口服地塞米松8mg+呋塞米20mg。
  3. 若30分钟无缓解,拨打120转送海拔更低医院(如拉萨市人民医院、林芝市人民医院)。

高原浙一的“冷知识”:99%的人不知道

  • 防晒霜SPF50+只能阻挡UVB,高原强的是UVA,需选PA++++且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
  • 高原红不是“晒的”,而是毛细血管代偿性扩张,回到平原后3-6个月可逐渐消退。
  • 喝酥油茶确实能缓解高反,但不是茶本身,而是里面的盐分,平衡电解质。

真实案例:杭州程序员3天“速成”进藏险丧命

2024年4月,29岁的程序员小张为赶项目,提前2天才开始吃红景天,直飞拉萨。落地当晚血氧78%,仍坚持去八廓街拍夜景,结果凌晨2点因剧烈头痛、咳粉红色泡沫痰被送进急诊。CT显示双肺“蝴蝶征”,确诊高原肺水肿。经浙一远程会诊,紧急转运至林芝(海拔降1000米),48小时后脱险。事后复盘,他犯了三个致命错误:

  1. 未做阶梯适应,直接抵达3650米。
  2. 忽视血氧报警,继续剧烈活动。
  3. 未携带应急药物,错过自救窗口。

最后的叮嘱:别把高原当“勇敢者游戏”

高原浙一每年接诊的5000例高反患者中,70%本可通过科学预防避免。记住:敬畏海拔,提前准备,实时监测,果断下撤——这才是高原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
高原浙一_高原反应怎么预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