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去高原前必须提前吃药?
高原反应的本质是低氧低压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应激。提前用药的核心目的不是“治疗”,而是让身体提前适应、减少损伤。如果等到头痛、恶心、失眠等症状出现再吃药,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窗口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二、去高原前吃什么药?——医生最常开的五类处方药
1. 乙酰唑胺(Diamox)
- 作用机制:抑制碳酸酐酶,促使呼吸加快,提前建立“过度通气”适应。
- 用法用量:出发前1-2天开始口服,每次125-250 mg,每日2次,持续2-3天。
- 常见副作用:指尖麻木、味觉改变、轻度利尿;磺胺过敏者禁用。
2. 地塞米松(Dexamethasone)
- 适用人群:对乙酰唑胺不耐受或需快速升高海拔的急行军、科考队。
- 用法用量:每次2 mg,每6-8小时一次,最多连用3天,停药需逐渐减量。
- 风险提醒:可能掩盖高原脑水肿症状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3. 布地奈德吸入剂
- 针对症状:预防高原干咳、支气管痉挛。
- 用法:出发前一周每日早晚各吸一次,抵达高原后继续2-3天。
4. 硝苯地平缓释片
- 适用人群:既往有肺动脉高压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。
- 作用:扩张肺血管,降低肺动脉压,预防高原肺水肿。
- 剂量:30 mg缓释片,每日一次,舌下含服起效更快。
5. 红景天胶囊(中成药)
- 定位:辅助用药,不能替代上述处方药。
- 服用周期:出发前7-10天开始,每次2粒,每日3次。
- 注意:选择标明“红景天苷≥3%”的国药准字号产品。
三、常见疑问:这些药能一起吃吗?
乙酰唑胺+地塞米松可以短期联合,但需医生评估;红景天与西药间隔2小时服用,减少相互作用。切忌自行叠加同类药,如同时吃两种利尿剂会导致电解质紊乱。
四、非药物准备同样关键
- 阶梯式上升:每升高600-900米停留一晚,给身体“缓冲带”。
- 碳水优先:高碳水饮食可提高血氧饱和度,减少脂肪摄入。
- 禁酒48小时:酒精抑制呼吸中枢,加重缺氧。
- 睡眠姿势:头部垫高15-20 cm,减轻颅内压。
五、哪些人群必须提前看医生?
- 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患者
- 未控制的高血压(≥160/100 mmHg)
- 6个月内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
- 孕妇及12岁以下儿童
以上人群即使服用预防药,也建议携带便携式高压氧舱或选择海拔3000米以下目的地。
六、真实案例:提前吃药与没吃药的差距
2023年川藏线骑行队A组12人提前7天服用乙酰唑胺,仅1人出现轻度头痛;B组10人未服药,3人出现呕吐、2人肺水肿被迫下撤。血氧监测显示A组平均SpO₂比B组高8-12%。
七、出发前72小时检查清单
| 项目 | 是否完成 |
|---|---|
| 处方药品已备足全程用量+20%余量 | □ |
| 药品说明书与医生手写用法拍照存手机 | □ |
| 血氧仪、温度计已校准 | □ |
| 紧急联系人已保存当地医院电话 | □ |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