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第一次进藏或去稻城亚丁的朋友,都会把感冒药塞进急救包,觉得“万一高反就吃两颗”。**高原反应吃感冒药到底能不能缓解?会不会吃出副作用?**下面用问答形式一次说透。

一、先分清:高原反应≠高原感冒
高原反应是缺氧导致的全身应激,典型症状是头痛、恶心、乏力;
高原感冒是病毒或细菌在高原干燥环境下诱发的上呼吸道感染,会伴随流涕、咽痛、发热。
自问自答:
Q:把高原反应当感冒治,吃感冒药就能好吗?
A:不能。感冒药里的成分对缺氧引起的血管扩张性头痛作用有限,反而可能掩盖病情。
二、感冒药成分拆解:哪些能缓解高反症状?
1. 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
可临时降低高原反应伴随的低热或头痛,但治标不治本,仍需吸氧或下撤。
2. 伪麻黄碱
收缩鼻黏膜血管,减轻鼻塞;在高原干燥空气下易加重鼻腔干裂出血,慎用。
3. 马来酸氯苯那敏(扑尔敏)
抗过敏成分,能缓解打喷嚏,却加重嗜睡与缺氧,夜间服用需监测血氧。

4. 右美沙芬
中枢性镇咳药,对高原干咳略有帮助,但痰多时禁用,以免分泌物滞留。
三、高原反应吃感冒药的真实风险
• 掩盖脑水肿信号:布洛芬等止痛药可暂时止痛,延误识别剧烈头痛+呕吐的脑水肿征兆。
• 加重循环负担:伪麻黄碱升高血压,对初入高原者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。
• 药物相互作用:红景天、肌苷等高原辅助药与感冒药同服,肝脏代谢压力倍增。
四、如果同时出现高原反应+感冒,怎么办?
步骤1:先测血氧
指夹式血氧仪<90%时,立即持续低流量吸氧,而非先吞药。
步骤2:选药原则
• 仅头痛:对乙酰氨基酚单剂,避免复方感冒药;
• 鼻塞+流涕:生理盐水喷雾+局部薄荷油,不用口服减充血剂;
• 咽痛:温盐水漱口,必要时含服西地碘含片;
• 发热>38.5℃:对乙酰氨基酚退热,同时补液。
步骤3:24小时无缓解立即下撤
无论吃了什么药,症状持续或加重,海拔下降才是终极解药。

五、进藏前药物清单:比感冒药更该带的是这些
• 乙酰唑胺(Diamox):预防高原反应首选,需提前1-2天服用;
• 地塞米松:快速缓解脑水肿,但需医生处方;
• 布地奈德鼻喷雾:减少鼻腔水肿,无全身副作用;
• 口服补液盐:纠正高原干燥导致的脱水;
• 血氧仪+温度计:数据比感觉更可靠。
六、真实案例:感冒药差点误了大事
去年国庆,一位驴友在理塘(海拔4014米)出现剧烈头痛,以为是感冒,连吞三天复方氨酚烷胺片仍无效。第四天清晨出现步态不稳,被同伴紧急送下山,CT显示轻度脑水肿。医生复盘:感冒药中的镇静成分让他嗜睡,掩盖了意识障碍的早期信号。
七、高原用药的五个细节
1. 剂量减半:高原肝血流量减少,首剂可按说明书半量试用;
2. 避免酒精:感冒药+青稞酒=加倍肝损伤;
3. 记录用药时间:防止重复服药;
4. 关注尿量:乙酰唑胺利尿,每日尿量<800ml需警惕脱水;
5. 儿童孕妇:禁用含伪麻黄碱、可待因的任何复方制剂。
八、一句话记住核心
感冒药不是高原反应的救命丸,吸氧和下撤才是。把感冒药留给真正的感冒,把敬畏留给海拔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