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原反应的症状有哪些?”“去西藏前必看什么?”——几乎所有计划进藏的人都会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这两个问题。下面用问答+科普的方式,把医生、老驴友的亲身经验与权威指南揉在一起,一次性讲透。

高原反应到底是什么?
高原反应(Acute Mountain Sickness,AMS)是人体从低海拔快速进入高海拔后,因缺氧及低压导致的一系列生理紊乱。它并不是“心理作用”,而是**客观存在的病理过程**。
轻度高原反应: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
- 头痛:钝痛或跳痛,多在双侧太阳穴或后枕部,活动后加重。
- 恶心、胃口差:闻到油腻味就想吐,吃两口就饱。
- 轻微头晕:走路像踩在棉花上,但不至于摔倒。
- 睡眠片段化:夜里反复醒,做梦多,晨起仍疲惫。
自问:这些症状像不像感冒?
自答:像,但没有鼻塞、咽痛、发热,且吸氧或下降海拔后迅速缓解。
中度高原反应:身体开始“报警”
- 呕吐:从恶心发展到吃什么吐什么,连喝水都吐。
- 持续头痛:吃常规止痛药效果差。
- 走路不稳:脚跟并拢站立时身体摇晃,医学上叫“共济失调”。
- 明显乏力:上楼梯要歇三次,心率常>100次/分。
此时若继续上升,风险陡增。中度AMS是“红线”,必须停止攀升并考虑下撤。
重度高原反应:生命危险的信号
高原肺水肿(HAPE)
- 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:坐着也喘,像刚跑完百米。
- 咳粉红色泡沫痰:肺泡毛细血管破裂,痰中带血丝。
- 肺部湿啰音:用耳朵贴近背部能听到“水泡破裂”声。
高原脑水肿(HACE)
- 意识模糊:答非所问,认不出同伴。
- 剧烈呕吐:呈喷射状。
- 行走困难:无法走直线,像醉酒。
一旦出现上述任一表现,立即下撤并给氧,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上升。
哪些人群更容易中招?
| 高风险 | 中风险 | 相对安全 |
|---|---|---|
| 曾有AMS/HAPE/HACE病史 | 肥胖、睡眠呼吸暂停 | 长期居住高原者 |
| 心肺疾病患者 | 感冒未愈 | 缓慢上升者 |
| 24小时内直飞海拔>3500米 | 剧烈运动后立即登高 | 提前服用乙酰唑胺者 |
如何自我监测?
1. “Lake Louise评分表”:头痛、胃肠症状、疲劳、头晕、睡眠各0-3分,总分≥3分即提示AMS。
2. 指夹式血氧仪:静息SpO₂<85%需警惕。
3. 尿量观察:尿量骤减提示脱水或病情进展。

进藏前必做的三件事
1. 阶梯式上升
“每上升600米,至少休息1晚”是国际通用原则。例如:成都→康定→雅江→理塘→巴塘→拉萨,给身体适应时间。
2. 药物预防
- 乙酰唑胺:出发前1-2天开始,125-250 mg/次,每日2次,副作用为指尖麻木、多尿。
- 地塞米松:对磺胺过敏者可选,4 mg/次,每6小时一次。
3. 打包清单
- 便携式制氧机或氧气瓶
- 血氧仪+体温计
- 布洛芬、胃复安、呋塞米
- 保温杯+口服补液盐
常见误区大辟谣
误区1:年轻人身体好,不会高反。
事实:年轻人代谢快、耗氧多,反而更易出现症状。
误区2:提前喝红景天就万事大吉。
事实:红景天证据等级低,不能替代阶梯上升和药物。
误区3:到拉萨当天洗澡洗头。
事实:热水澡扩张血管、增加耗氧,建议48小时后再洗。
出现症状后怎么办?
轻度:停止活动、吸氧、大量饮水、服用布洛芬。
中度:立即下撤300-500米,口服地塞米松8 mg。
重度:持续吸氧+下撤+尽快就医,必要时使用便携式高压氧舱(Gamow袋)。

真实案例复盘
2023年7月,一名28岁男性从广州直飞拉萨,当晚在八廓街喝啤酒、熬夜拍照。次日出现剧烈头痛、呕吐,血氧79%,被诊断为中度AMS。因拒绝下撤,继续前往纳木错,途中昏迷,确诊为HACE,经直升机转运至军区总医院,ICU抢救72小时才脱险。教训:忽视早期症状+继续攀升=拿生命开玩笑。
写在最后
高原反应的症状有哪些?答案已拆解成轻度、中度、重度三档。去西藏前必看的核心只有一句:敬畏海拔,尊重科学,循序渐进,及时下撤。把这篇文章收藏到微信,转发给同行伙伴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