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高原反应?
当人体从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时,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骤降,机体会出现一系列急性缺氧症状,统称为高原反应(AMS)。典型表现包括头痛、恶心、乏力、失眠,严重时可能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反应怎么办?
1. 立即评估严重程度
- 轻度:仅有头痛、轻微恶心,不影响日常活动
- 中度:呕吐、明显头晕,需要停止上升
- 重度:意识模糊、咳粉红色泡沫痰,必须立即下撤
2. 现场急救措施
问:出现高反后能继续爬山吗?
答:绝对禁止继续上升!轻度患者应原地休息,中重度需立即下降海拔500-1000米。
- 吸氧:便携式氧气瓶每分钟2-4升流量,症状缓解后逐步减量
- 药物干预:
- 乙酰唑胺:250mg每12小时一次(肾功能不全者禁用)
- 地塞米松:4mg每6小时一次(仅用于严重脑水肿)
- 体位管理:保持半卧位,避免平躺加重脑充血
去高原如何预防高反?
1. 行前适应性训练
问:提前多久开始准备?
答:建议出发前2周开始阶梯式适应,包括:
- 每日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(如佩戴训练面罩30分钟)
- 增加有氧运动耐力(每周3次5公里慢跑)
- 模拟高海拔环境:睡眠时使用高原帐篷(海拔模拟3000米)
2. 药物预防方案
| 药物名称 | 用法用量 | 禁忌人群 |
|---|---|---|
| 乙酰唑胺 | 125-250mg/次,每日2次(出发前1天至到达后2天) | 磺胺过敏、肾结石患者 |
| 红景天胶囊 | 每次2粒,每日3次(提前7天服用) |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|
3. 行程规划关键
黄金法则:海拔每上升1000米,至少停留1晚适应
- 首日住宿不超过3000米
- 每日爬升控制在300-500米
- 预留机动休息日(每上升1500米安排1天休整)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1. 儿童高反预防
- 2岁以下婴幼儿不建议前往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
- 儿童用药:乙酰唑胺按5mg/kg/天分两次给药
2. 慢性病患者管理
问:高血压患者能去西藏吗?
答:血压控制稳定者(<140/90mmHg)可以前往,但需:
- 携带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
- 将降压药物剂量增加1/3(需医生指导)
- 避免使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(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)
高原饮食与作息
1. 饮食调整策略
- 碳水化合物占比提高到70%(如燕麦、面条)
- 每日饮水至少4升(观察尿液呈淡黄色为佳)
- 避免酒精、咖啡因(加重脱水)
2. 睡眠优化技巧
问:为什么高原上容易失眠?
答:缺氧导致周期性呼吸暂停,建议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睡前服用褪黑素3mg(调节昼夜节律)
- 使用楔形枕头保持30°卧位
- 避免夜间吸氧(防止依赖性)
返程后的健康管理
返回平原后仍需注意:
- 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(部分人会出现"脱适应反应")
- 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(防止迟发性肺水肿)
- 出现持续头痛超过3天需就医(排除颅内出血)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