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高原反应?
高原反应,又称急性高原病(AMS),是人体在短时间内从低海拔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(通常指海拔2500米以上)后,由于氧气分压降低、空气稀薄,导致机体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紊乱。它并非“心理作用”,而是**真实存在的病理过程**,任何人都可能发生,与身体素质好坏无绝对关系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反应症状有哪些?
轻度高原反应常见表现
- **头痛**:最常见,呈钝痛或搏动性,多位于前额或双颞部,活动后加重。
- **头晕与眩晕**:站立或行走时像“踩棉花”,平衡感下降。
- **恶心、呕吐**:胃部不适,食欲骤减,严重者喝水也吐。
- **乏力**:轻微活动即感疲惫,双腿沉重。
- **失眠**:夜间易醒,或入睡困难,常伴多梦。
中重度高原反应警示信号
- **持续剧烈头痛**:对常规止痛药无反应。
- **频繁呕吐**:无法进食进水,导致脱水。
- **步态不稳**:走路摇晃如醉汉,提示脑水肿可能。
- **呼吸困难**:静息状态下仍气短,口唇或指甲发紫。
- **意识模糊**:嗜睡、反应迟钝,甚至昏迷。
高原反应头痛怎么办?
立即缓解措施
- **停止上升**:原地休息,避免继续攀升。
- **补氧**:使用便携氧气瓶,每次吸氧2-3分钟,间隔10分钟。
- **药物干预**:
- **布洛芬**:400mg口服,减轻头痛与炎症。
- **乙酰唑胺**:125-250mg,每日2次,加速适应(需提前1天服用)。
- **冷敷**:用湿毛巾敷额头或后颈,收缩血管缓解胀痛。
为什么头痛是首发症状?
缺氧导致脑血管代偿性扩张,颅内压升高刺激痛觉神经。若不及时处理,可能进展为**高原脑水肿**(HACE),死亡率高达50%。
哪些人更容易出现高原反应?
- **快速升高者**:如乘飞机直达拉萨,比缓慢自驾风险高3倍。
- **肥胖或贫血人群**:携氧能力较差。
- **既往高原病史者**:再次发作概率增加60%。
- **呼吸道感染患者**:鼻塞加重缺氧。
如何预防高原反应?
行前准备
- **阶梯式适应**:每上升500米停留1天,夜间睡眠海拔不高于前日300米。
- **药物预防**:提前3天口服**红景天胶囊**(每日3次,每次2粒)或乙酰唑胺。
- **避免饮酒**:酒精抑制呼吸中枢,加重缺氧。
途中注意事项
- **多喝水**:每日至少3升,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。
- **高碳水饮食**:米饭、面条等易消化食物提供能量。
- **监测血氧**:指尖血氧仪低于85%时需立即下撤。
高原反应与感冒如何区分?
感冒通常伴随**喉咙痛、流涕、发热**,而高原反应无呼吸道症状,且**吸氧后头痛明显缓解**。若误判为感冒服用镇静药(如扑尔敏),可能抑制呼吸,加重病情。
紧急下撤的“黄金法则”
当出现**呕吐不止、共济失调或意识障碍**时,必须立即下降海拔500-1000米,这是唯一有效的救命措施。即使夜间,也应借助车辆或担架撤离,**切勿等待天亮**。
长期居住高原者会适应吗?
是的。人体通过**增加红细胞数量**(约需2-4周)和**提高肺通气效率**逐步适应。但需注意,**红细胞过多**可能导致血液黏稠,增加血栓风险,建议定期检查血红蛋白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