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身体评估:哪些人不适合立刻上高原?
自问:我能不能马上去海拔3500米的地方? 自答:如果近半年出现过**心绞痛、严重高血压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**,建议先咨询高原病专科医生;**感冒未愈、孕期早期、严重贫血**也属暂缓人群。 - **心肺功能检测**:做一次静息心电图+运动平板,确认最大摄氧量≥40 ml/kg/min。 - **血常规重点看两项**:血红蛋白低于110 g/L或高于180 g/L都要警惕。 - **牙科检查**:高原气压低,龋齿或智齿发炎会被放大成剧痛,提前处理。 ---二、阶梯式海拔适应:让身体“爬梯子”而非“坐电梯”
自问:直飞拉萨和火车进藏,哪种更科学? 自答:火车进藏相当于**每天上升300–500米**,比飞机一次拉升3600米更符合生理适应曲线。 1. **出发前一周**:每晚在本地低氧训练室(模拟海拔2500米)睡眠6小时。 2. **途中策略**:若必须乘机,抵达当天**不洗澡、不饮酒、不奔跑**,直接休息。 3. **停留节点**: - 2400米(昆明)住一晚 - 3200米(香格里拉)再住一晚 - 最后才到3650米(拉萨) ---三、药物与营养:把“高原反应药箱”装得明明白白
自问:红景天到底要提前几天吃? 自答:提取物胶囊需**连续口服10天**才能提升血氧饱和度,出发前一周才吃意义不大。 必备清单: - **乙酰唑胺(Diamox)**:125 mg早晚各一次,出发前1天启用,连续3–4天。 - **地塞米松**:仅作救援,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时首剂4 mg口服。 - **复合维生素B**: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,减少疲劳感。 - **电解质泡腾片**:每天一片,预防高原腹泻导致的低钾。 ---四、装备细节:常被忽视却决定舒适度
自问:为什么有人羽绒服加身仍冻得睡不着? 自答:核心失温往往来自**头、颈、腰**三处漏风,而非衣服总厚度。 - **三层穿衣法**: 1. 内层美丽奴羊毛(抑菌速干) 2. 中层抓绒(锁住暖空气) 3. 外层防风软壳(兼顾透气) - **睡眠系统**: - 睡袋标温要比营地最低温再低10 ℃ - 铝箔防潮垫必须带,地面寒气上升是失眠元凶 - **小物件**: - 鼻用凡士林,防止鼻腔干裂出血 - 防晒唇膏SPF50,紫外线强度每升高1000米增加10% ---五、心理建设:把“恐慌”转化为“可控感”
自问:出现轻微头痛就该立刻下撤吗? 自答:**区分“正常适应”与“病理信号”**: - 正常:太阳穴钝痛+心率90–100次/分,饮水休息30分钟可缓解。 - 危险:持续搏动性头痛+呕吐+步态不稳,需立即下降300–500米。 - **正念呼吸法**:4秒吸气、4秒屏息、4秒呼气,每天练习10分钟,可降低焦虑导致的过度换气。 ---六、行程中的动态监测:把数据变成决策依据
- **血氧仪**:指尖SpO₂低于85%且伴随症状,停止上升。 - **运动手表**:静息心率比平原高出20%以上,当天不再爬升。 - **尿量与颜色**:少于400 ml/天或呈茶色,提示脱水或血液黏稠,需补液+乙酰唑胺。 ---七、返程后别大意:高原的“后遗效应”
自问:回到平原就万事大吉? 自答:部分人会出现“**低原反应**”,表现为嗜睡、乏力,持续2–7天。 - **多睡1–2小时**,帮助红细胞恢复。 - **避免剧烈运动**,防止乳酸堆积。 - **铁蛋白检测**:若低于30 ng/mL,补充富铁食物或口服铁剂。 ---八、案例对照:一次成功与一次失败的进藏记录
成功案例: - 提前21天开始跑步+深蹲,静息心率从72降到58。 - 火车进藏,途中每升高1000米喝500 ml含电解质水。 - 抵达拉萨当天仅散步八廓街,血氧维持89%,无头痛。 失败案例: - 出发前熬夜加班,感冒未愈直飞日喀则。 - 未带乙酰唑胺,头痛后硬撑拍照,第2天肺水肿下撤。 ---九、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儿童能去高原吗? A:3岁以上、无先心病即可,但上升速度需减半,药物剂量按体重调整。 Q:喝酒到底行不行? A:**抵达前48小时禁酒**,酒精抑制呼吸中枢,会放大缺氧。 Q:无人机在高原会炸机吗? A:电池在低温下电压骤降,起飞前把电池贴身捂热,电量≥60%再升空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