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不会胖?先弄清背后的科学逻辑
“高原不会胖”这句话在健身圈流传已久,但**它并非绝对真理**。高原环境确实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,这些变化可能让人体重下降,也可能让人误以为“不会胖”。要理解这一点,必须先拆解高原对人体代谢的三大影响:

- 氧气稀薄→基础代谢率被动提高:为了弥补氧分压不足,身体需要更努力地呼吸与循环,静息能量消耗可增加10%—17%。
- 红细胞增多→血红蛋白浓度上升:携带氧气的能力增强,但血液黏稠度也随之增加,心脏做功加大。
- 食欲抑制→瘦素水平升高:短期进入高原,瘦素分泌增加,饥饿感下降,热量摄入自然减少。
高原减肥是真的吗?数据与案例告诉你答案
2021年《High Altitude Medicine & Biology》发表的对照实验显示:同一批受试者在海拔50米与海拔3860米分别生活14天,后者平均体重下降1.8 kg,体脂率下降1.2%,而肌肉量无明显流失。研究者认为,**“低氧+低热量摄入”是核心原因**。但请注意:
- 实验周期仅两周,长期效果未知。
- 受试者均为健康青年,代谢适应力较强。
- 返回平原后,若恢复原有饮食,体重会迅速反弹。
为什么有人到高原反而更胖?
“高原不会胖”并非铁律,个体差异极大。以下三种情况,体重可能不降反升:
1. 高热量补偿心理
不少游客把“到高原”当成放纵的借口,酥油茶、牦牛肉、青稞酒轮番上阵。**一顿藏式火锅的热量可达2000 kcal**,足以抵消高原带来的额外消耗。
2. 水肿与水分潴留
高原低氧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,身体为维持血容量会保留更多水分。晨起面部浮肿、鞋码变紧,**体重秤上的数字可能虚高2—3 kg**,让人误以为自己“长胖了”。
3. 运动强度骤降
高反导致头痛、乏力,原本每日10 000步的行程缩减到2000步。**热量消耗骤减,摄入却不变**,脂肪自然囤积。

如何科学利用高原环境减脂?
若想借助高原优势减脂,需避开上述陷阱,并制定**“低氧+适度热量缺口+力量维持”**的三步策略:
Step1:出发前做体成分基线测试
记录体重、体脂、肌肉量,避免后期被水分波动误导。
Step2:饮食遵循“高蛋白、低精制碳水”
- 蛋白质:每公斤体重1.6—2.0 g,优先选择牦牛肉、酸奶、鸡蛋。
- 碳水:减少白米白面,用青稞、燕麦替代,**防止血糖过山车**。
- 脂肪:控制坚果、酥油摄入,每日不超过30 g。
Step3:保持低强度耐力+抗阻训练
高原不适合高强度间歇,但**快走、爬坡、弹力带训练**仍可维持肌肉量。每日30—40分钟,心率控制在(180-年龄)×60%—70%。
高原减脂的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在高原吃代餐会更瘦吗?
A:代餐热量过低易引发高反,建议**用代餐替代一顿零食**,而非正餐。
Q:红景天胶囊能加速燃脂?
A:红景天主要缓解高反症状,**无直接促脂肪氧化作用**,别指望它当减肥药。

Q:返回平原后如何防止反弹?
A:逐步增加热量摄入,每周提升100 kcal;同时保持力量训练,**让肌肉守住代谢阵地**。
高原减脂的终极提醒
高原不会胖,**本质上是短期低氧+低食欲的叠加效应**。把它当成“作弊器”可以,但别忘了:
真正决定体型的,是回到平原后能否延续自律的饮食与训练习惯。
与其神化高原,不如把高原当作一次**“重启代谢”的契机**:学会倾听身体饥饿信号,体验低氧环境下运动的心肺挑战,再把这份感知带回日常生活,才是长久之计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