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,但比例不高。大多数人在海拔2500米以上才会出现高原反应,而真正因为高原反应导致流鼻血的比例不足10%。流鼻血更多与干燥、寒冷、用力擤鼻等外部因素叠加有关。

为什么到了高原容易流鼻血?
1. 空气干燥是头号元凶
海拔每升高1000米,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下降约30%。鼻腔黏膜水分蒸发加快,毛细血管干裂,轻微摩擦就会出血。
2. 缺氧导致血压升高
高原反应初期,身体为弥补缺氧会反射性提高心率与血压。鼻腔血管本就脆弱,压力骤增后更易破裂。
3. 昼夜温差大
白天阳光直射,鼻腔血管扩张;夜里气温骤降,血管又快速收缩。反复热胀冷缩让黏膜出现微小裂口。
高原反应流鼻血和普通流鼻血有何不同?
- 出血量:高原反应相关鼻血往往量更大,持续5分钟以上才止。
- 伴随症状:同时出现头痛、恶心、乏力等典型高原反应。
- 复发频率:24小时内可能反复2-3次,普通鼻血一般一次即止。
现场急救三步法
第一步:保持冷静,坐直前倾
避免仰头,防止血液倒流呛咳。用拇指与食指捏住鼻翼软骨部位,持续压迫10分钟。
第二步:冷敷鼻梁与后颈
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,促使血管收缩。没有冰袋时,可把瓶装水放在车外夜间低温处“自制冰袋”。

第三步:湿润鼻腔
止血后,用生理盐水喷雾或凡士林薄涂鼻腔,避免再次干裂。切忌用纸巾用力塞鼻孔,摩擦会扩大创面。
如何预防高原反应引发的鼻血?
出发前准备
- 提前7天口服红景天,每日两次,每次2粒,可提高血氧饱和度。
- 携带生理性海水喷雾(50ml装可随身登机),每小时喷一次。
- 备好鼻腔保湿凝胶(含透明质酸成分),睡前厚涂。
抵达高原后
- 24小时内不洗澡,避免热水刺激鼻腔血管。
- 室内放置湿毛巾或水盆,提高局部湿度。
- 多喝水但少量多次,每小时100-150ml,防止血液黏稠。
饮食与作息
增加维生素C与K摄入:如橙子、菠菜、西兰花,增强毛细血管韧性。避免饮酒与辛辣食物,防止血管扩张。
哪些情况必须立即下撤?
出现以下任一表现,说明高原反应已进展为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,鼻血只是危险信号之一:
- 鼻血呈喷射状且15分钟止不住
- 咳粉红色泡沫痰
- 意识模糊、步态不稳
此时吸氧+下降海拔是唯一有效手段,每下降300米症状可缓解30%。
长期生活在高原如何保护鼻腔?
1. 使用加湿器
选择超声波冷蒸发型,每日换水,湿度保持在50%-60%。

2. 鼻腔冲洗成习惯
每晚用温盐水(0.9%浓度)冲洗鼻腔,清除干痂,减少刺激。
3. 定期体检
每年做一次血常规+凝血功能检查,排除血小板减少等基础病。
常见误区澄清
误区一:流鼻血是“排毒”
高原没有“毒素”,鼻血只是黏膜损伤,盲目相信排毒会延误处理。
误区二:用纸巾塞鼻孔止血更快
粗糙纸巾摩擦创面,反而可能撕大裂口,正确做法是压迫+冷敷。
误区三:鼻血止住就万事大吉
后续48小时仍需避免剧烈运动、擤鼻、饮酒,防止二次出血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