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。哮喘患者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,同样可能出现高原反应,且因气道高反应性,症状往往更复杂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哮喘人群更容易出现高原反应?
高原低氧、低气压、干燥空气三重因素叠加,使哮喘患者本就敏感的气道雪上加霜。
- 低氧刺激:血氧饱和度下降,支气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,诱发喘息。
- 干燥空气:呼吸道黏膜水分蒸发加快,痰液黏稠度增加,堵塞小气道。
- 昼夜温差:夜间寒冷刺激迷走神经兴奋,导致支气管痉挛。
哮喘高原反应有哪些典型表现?
除了常规高原反应的头痛、恶心、乏力外,哮喘患者还会出现以下特殊信号:
- 夜间端坐呼吸:平躺时胸闷加重,被迫垫高枕头或坐起。
- 呼气延长:说话断断续续,需分多次才能说完一句话。
- 紫绀早现:口唇、甲床发绀比普通人更早出现,提示缺氧严重。
出发前必须完成的3项医学评估
自问:我的哮喘真的稳定到可以上高原了吗?
答案藏在以下检查里:
| 检查项目 | 安全阈值 | 超标风险 |
|---|---|---|
| FEV1(一秒用力呼气容积) | ≥80%预计值 | <70%需延期行程 |
| PEF日变异率 | <20% | >30%提示控制不佳 |
| 近3个月急性发作次数 | 0次 | ≥2次需重新评估 |
药物准备清单:比防晒霜更重要
随身携带的救命包应包含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速效β2受体激动剂:沙丁胺醇气雾剂,每4-6小时可重复2喷。
- 糖皮质激素: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,每日2次预防性使用。
- 口服激素:泼尼松片,作为急性发作时的“底牌”。
- 便携血氧仪:指尖SpO2<90%立即下撤。
高原行进中的5个关键动作
自问:如何在海拔每上升300米时保护气道?
按这个节奏操作:
- 阶梯式适应:每日上升不超过600米,每上升1000米留宿1-2天。
- 强制加湿:在鼻腔涂抹凡士林,睡前用湿毛巾敷口鼻。
- 呼吸训练:采用“吸2秒-呼4秒”的延长呼气法,减少肺内残气。
- 避免兴奋:禁止饮酒、洗热水澡,防止外周血管扩张加重缺氧。
- 夜间监测:设置凌晨3点闹钟,此时段最易发生支气管痉挛。
突发急性发作的应急流程
记住“STOP”原则:
- S(Sit):立即坐下,身体前倾,减少回心血量。
- T(Treatment):连续喷2次沙丁胺醇,5分钟后未缓解再喷2次。
- O(Oxygen):使用便携制氧机,流量调至4-5L/分钟。
- P(Pull back):若血氧仍<85%,立即启动下撤程序,海拔每下降300米症状可缓解20%。
哪些情况必须终止行程?
出现以下任一红旗信号,立即无条件返回:
- 说话不成句,需单字交流。
- 辅助呼吸肌参与(可见锁骨上窝凹陷)。
- 吸入激素后症状持续恶化超过30分钟。
- 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,吸氧后无改善。
返程后的气道修复方案
即使平安下山,气道炎症可能持续2-4周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雾化延续:继续布地奈德雾化7天,剂量减半。
- 肺康复训练:每日吹气球3组,每组10次,增强呼吸肌耐力。
- 复查肺功能:返程后第7天复查FEV1,对比基线数据。
真实案例:3000米营地的惊魂一夜
32岁的李女士,哮喘控制良好,携带常规药物登顶稻城亚丁。入住海拔3900米营地当晚,因同伴劝酒诱发急性发作:
- 22:00 出现轻微咳嗽,误认为是“正常高反”。
- 23:30 被迫坐起,血氧降至82%,紧急吸氧。
- 00:15 连续喷药4次无效,启动下撤。
- 02:00 降至海拔3200米,症状缓解50%。
教训:哮喘患者的高原反应阈值可能比普通人低500-800米,任何轻微症状都需按急性发作处理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