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缺氧不能小便,多数情况下是急性高原反应合并低氧性肾功能抑制所致,第一时间应立即下撤海拔、补氧、保温、口服利尿剂,并尽快就医。

为什么一到高原就“尿不出来”?
很多登山者到达海拔3500米以上后,明明喝水不少,却膀胱胀却排不出尿,甚至出现腰部钝痛。原因主要有三点:
- 低氧导致肾血流减少:动脉血氧分压骤降,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反射性收缩,滤过率下降。
- 抗利尿激素(ADH)异常升高:身体误把高原脱水当成“失血”,拼命保水。
- 寒冷+紧张双重刺激:交感神经兴奋,膀胱逼尿肌被抑制。
高原无尿 vs 普通憋尿:如何快速区分?
自问:只是“懒得找厕所”还是真的一滴也挤不出?
自答:看伴随症状。
- 普通憋尿:下腹坠胀,环境允许即可顺畅排尿,无其他不适。
- 高原无尿:持续8小时以上无尿,伴头痛、恶心、指端水肿,提示急性肾功能受损。
现场急救四步法
1. 立即补氧
使用便携氧气瓶,4-6 L/min面罩吸氧,10分钟内可见尿意。
2. 口服速尿
速尿(呋塞米)20 mg舌下含服,30分钟内排尿量可达200-400 ml,但低血压者慎用。

3. 保温+热饮
用保温毯包裹,喝温姜糖水,扩张肾血管,对抗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缩。
4. 下撤300-500米
这是最根本的“药物”,每下降100米,血氧饱和度可回升2-3%,肾功能随之改善。
哪些人群风险更高?
并非人人都会“高海拔无尿”,以下特征需格外警惕:
- 既往有慢性肾病:肾小球滤过率<90 ml/min者,高原低氧打击更显著。
- 长期服用ACEI/ARB降压药:肾出球小动脉扩张,低氧时滤过压下降更快。
- 女性月经期:雌激素水平升高,ADH分泌本就活跃,叠加高原更易无尿。
预防:出发前一周就该做的事
药物预防
口服乙酰唑胺125 mg,每日2次,可提前酸化血液,刺激通气,降低ADH分泌。
饮水策略
每日至少3.5 L,分次小口喝,尿液保持淡黄色为佳,避免一次性灌太多导致胃扩张。

阶梯式上升
每上升600-800米,就地休息一晚,给肾脏适应时间。
出现无尿后,哪些信号必须立即送医?
即使现场已排尿,也要警惕迟发性肾损伤:
- 24小时尿量<400 ml
- 尿液呈酱油色或茶色
- 血肌酐24小时内上升>26.5 μmol/L
- 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症状
满足任意一条,立即直升机下撤,不可拖延。
长期高原居住者如何保护肾功能?
对于驻守海拔4500米以上的官兵或施工人员,建议:
- 每3个月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比值,早期发现肾小球高滤过损伤。
- 睡前热水泡脚20分钟,改善肾皮质微循环。
- 补充ω-3脂肪酸(深海鱼油2 g/日),降低高原炎症反应。
常见误区大扫盲
误区一:喝红牛能利尿
真相:咖啡因虽利尿,但高原脱水时反而加重肾缺血。
误区二:忍一忍就适应了
真相:无尿超过12小时,急性肾小管坏死风险成倍增加。
误区三:吃西瓜比喝水好
真相:西瓜高糖利尿,但高原胃肠吸收差,易引发腹泻,进一步脱水。
写在最后
高原缺氧不能小便,本质是机体对极端环境发出的求救信号。记住:任何“等等看”的侥幸心理,都可能把一次可逆的肾前性少尿拖成不可逆的肾实质性损伤。把这篇文章转给即将进藏的伙伴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