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高原血压就飙升?
很多人刚下飞机或火车,还没来得及欣赏雪山,就开始头晕、心慌、太阳穴跳痛,一测血压比平原高出20~40 mmHg。这并非偶然,而是低氧刺激交感神经,让心脏泵血更快、外周血管收缩,血压自然水涨船高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血压高算不算高血压?
不一定。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“高原血压反应”,属于暂时性升高。如果回到平原两周内血压恢复正常,就不能直接扣上高血压帽子;但若持续超标,就要警惕“高原性高血压”,它与原发性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管理。
高原血压高怎么办?分三步走
第一步:先判断危险程度
- 轻度:收缩压140~159 mmHg,无明显头痛、视物模糊,可先观察。
- 中度:收缩压160~179 mmHg,伴胸闷、恶心,建议立即吸氧并口服降压药。
- 重度:收缩压≥180 mmHg,出现意识模糊、抽搐,必须马上下撤并送医。
第二步:现场急救四件套
- 吸氧:便携式氧气瓶开到2~3 L/min,10分钟内可让血压下降10~15 mmHg。
- 静坐:停止一切活动,半卧位减少心脏负荷。
- 测血压:每10分钟一次,记录波动。
- 含服硝苯地平:咬破5 mg片剂舌下含服,扩张血管起效快。
第三步:后续药物方案
回到驻地后,医生通常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以下三类药物:
- 钙通道阻滞剂:如氨氯地平,适合心率偏快者,副作用少。
- ACEI/ARB:如贝那普利、缬沙坦,对肾脏有保护作用,适合长期居住高原人群。
- 利尿剂:如吲达帕胺,可减轻水钠潴留,但需监测电解质。
高原血压高吃什么药?常备清单
| 药品名 | 剂量 | 使用场景 | 注意事项 |
|---|---|---|---|
| 硝苯地平片 | 5 mg | 急性升高时舌下含服 | 可能面部潮红、心悸 |
| 氨氯地平片 | 5 mg qd | 长期预防 | 踝部水肿常见 |
| 缬沙坦胶囊 | 80 mg qd | 合并蛋白尿者 | 孕妇禁用 |
| 乙酰唑胺 | 250 mg bid | 预防急性高山病兼降压 | 需提前1~2天服用 |
哪些人群上高原前必须评估?
以下四类人建议先做一个24小时动态血压+心脏彩超:
- 原本血压≥130/80 mmHg的“高血压前期”人群。
- 有左心室肥厚、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者。
- 曾发生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的“回头客”。
- 年龄>50岁且合并糖尿病、肥胖。
非药物降压技巧:比药更管用
呼吸训练:4-7-8法则
用鼻吸气4秒、屏息7秒、缩唇呼气8秒,每天做6轮,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,收缩压平均下降6 mmHg。
饮食“三低一高”
- 低盐:每日氯化钠<5 g,避免牦牛肉干、酥油茶。
- 低脂:减少酥油、肥肉,用橄榄油替代。
- 低糖:限制甜奶茶、青稞酒。
- 高钾:多吃香蕉、土豆、菠菜,对抗钠的升压作用。
运动节奏:前三天“躺平”
抵达海拔3000米以上后,72小时内不洗澡、不奔跑、不熬夜,让血管逐步适应低氧。第四天开始每天步行不超过5000步,心率控制在(170-年龄)×0.8以内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回到平原后血压仍高怎么办?
如果两周后血压仍≥140/90 mmHg,需要按原发性高血压处理:
- 做肾动脉超声、醛固酮/肾素比值排除继发性因素。
- 启动阶梯式用药:单药→双联→三联,目标<130/80 mmHg。
- 每3个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,早期发现肾损害。
常见误区一次说清
- “高原红景天能降压”——红景天主要提高耐缺氧能力,对血压影响微弱,不能替代降压药。
- “喝酒能暖身降压”——酒精短暂扩张血管后会反弹性收缩,反而让血压更高。
- “年轻人不会高原高血压”——交感神经更敏感的年轻人,在快速上升海拔时反而更容易飙升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