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反应冷到底算不算典型症状?
**冷感确实是高原反应的常见表现之一**,但它往往被“头痛、恶心”掩盖。当海拔迅速升高,空气稀薄导致身体产热效率下降,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,于是手脚、鼻尖最先发凉。若同时出现面色苍白、说话断续,就提示缺氧已影响循环。 ---高原反应会发烧吗?什么温度算警戒线?
**低烧(37.3℃–38℃)偶尔可见**,多因机体应激或轻度脱水。 **中高热(≥38.5℃)则需警惕**: - 可能合并肺部感染(高原肺水肿前兆) - 也可能为脑水肿导致中枢性发热 **一旦体温突破38.5℃且伴意识模糊,立即下撤并给氧,切勿仅当普通感冒处理。** ---为什么有人冷得发抖,有人却燥热出汗?
**个体差异与阶段不同** - **初期缺氧**:外周血管收缩→冷感明显 - **代偿期**:交感神经兴奋→短暂燥热、出汗 - **失代偿期**:循环衰竭→皮肤湿冷、体温下降 简言之,**冷与热可在同一旅程交替出现**,关键看机体是否还能“自我调节”。 ---高原反应冷怎么办?现场五步处置
1. **立即避风**:用冲锋衣、羽绒服包裹,尤其护住头颈与四肢末端。 2. **喝温热甜饮**:葡萄糖+电解质水,既补能量又扩张外周血管。 3. **轻度活动**:慢走或原地踏步,促进肌肉产热,但避免剧烈运动耗氧。 4. **吸氧**:便携式氧气瓶流量2–4 L/min,10分钟可显著缓解冷颤。 5. **监测血氧**:SpO₂<85%持续不升,准备下撤300–500米。 ---如何与“失温”区分?一分钟自测
| 项目 | 高原反应冷 | 失温 | |---|---|---| | 核心体温 | 通常>35℃ | ≤35℃且持续下降 | | 意识 | 清醒或轻度嗜睡 | 言语含糊、步态不稳 | | 皮肤 | 凉但干燥 | 湿冷、苍白或发绀 | | 脉搏 | 快而弱 | 逐渐减慢 | **若符合失温特征,需用保温毯、热水袋复温,并紧急送医。** ---预防高原冷反应的三件“小物”
- **暖足贴**:贴在袜子外侧,持续发热6小时,避免直接贴皮肤。 - **速干内衣**:美利奴羊毛或Coolmax材质,湿汗后仍保暖。 - **指夹式血氧仪**:比体温计更早发现缺氧,夜间每2小时测一次。 ---药物能提前阻断“冷”吗?
**不能**。红景天、肌苷等仅提高耐缺氧阈值,对体温调节帮助有限。真正有效的是: - 提前7天口服**地塞米松**(0.75 mg,每日2次),可减少脑水肿风险,从而间接减轻中枢性冷感。 - **乙酰唑胺**(125 mg,每日2次)促进通气,改善外周氧供,但磺胺过敏者禁用。 ---儿童与老人出现冷反应更危险?
**是的**。 - 儿童: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,冷感进展快,易诱发高原脑水肿。 - 老人:皮下脂肪少,血管弹性差,散热更快。 **建议**: - 儿童每日增加500 ml口服补液盐; - 老人携带**硝酸甘油喷雾**,以防寒冷诱发冠脉痉挛。 ---夜间为何突然冷醒?海拔每升100米体感降多少?
**夜间辐射降温+呼吸散热双重作用**。 经验公式:**海拔每升高100米,体感温度下降0.6–1℃**。 若白天在海拔4000米处穿抓绒,夜间需叠加羽绒马甲,否则凌晨3–5点最易冷醒。 ---返程后仍怕冷,是后遗症吗?
**多数为短暂“脱适应”**,持续1–2周。 - 红细胞仍在高位,血液黏稠度增加,末梢循环暂时不良。 - 可每日热水泡脚15分钟,加**生姜+花椒**各20 g,促进毛细血管再扩张。 若怕冷伴关节痛、低热超过两周,需排查**高原红细胞增多症**或**风湿免疫异常**。 ---一句话速记
**高原冷≠普通冷,监测血氧与体温,避风补糖再吸氧,38.5℃立即下撤。**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