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高原就头疼呕吐?
海拔超过2500米后,空气含氧量骤减,**脑组织缺氧**引发脑血管扩张,颅内压升高,于是出现搏动性头痛;同时,**前庭系统受低氧刺激**,胃肠蠕动紊乱,便产生恶心、呕吐。简单说,这是身体对低压缺氧环境的“报警”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头疼呕吐是不是一定就是高反?
不一定。以下三种情况需先排除:
- 急性胃肠炎:常伴腹泻、发热,与进食不洁有关。
- 偏头痛:既往有类似病史,头痛呈单侧跳痛,怕光怕声。
- 高血压危象:血压≥180/120 mmHg,伴视物模糊、胸痛。
若排除以上,且症状在抵达高原后6-12小时内出现,**高反概率超过八成**。
现场急救:三步快速缓解
1. 立即下撤
**最有效且唯一根治手段**是下降海拔。每下降500米,症状可缓解30%。若无法下撤,至少停止继续上升。
2. 高流量吸氧
使用便携氧气瓶,**2-4 L/min**持续吸氧20分钟,可迅速提升血氧饱和度,减轻头痛。
3. 药物对症
- 头痛:布洛芬400 mg口服,避免含咖啡因的止痛药,以免加重脱水。
- 呕吐:甲氧氯普胺10 mg肌注,或口服多潘立酮。
- 地塞米松:4 mg每6小时一次,可减轻脑水肿,但需医生指导。
预防高反:出发前、路途中、抵达后全攻略
出发前:给身体“预热”
- 阶梯式适应:若时间允许,先在2000米住1晚,再升至3000米。
- 药物预防:提前1周口服乙酰唑胺125 mg每日2次,可加速适应。
- 体能储备:每天30分钟有氧训练,提升心肺储备。
路途中:吃喝睡都有讲究
- 喝水:每小时至少200 ml,**尿液呈淡黄色**为佳。
- 饮食:高碳水、低脂、易消化,如面条、燕麦,避免酒精。
- 睡眠:头高位30°,可减少颅内充血。
抵达后:48小时黄金适应期
- 不洗澡:避免热水澡导致外周血管扩张,加重缺氧。
- 慢动作:走路、说话、吃饭均放慢节奏,**心率控制在静息+20次/分以内**。
- 监测血氧:指夹式血氧仪<85%时,立即吸氧并考虑下撤。
哪些人必须提前看医生?
以下人群出发前务必做高原风险评估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慢性病患者:冠心病、慢阻肺、严重高血压。
- 孕妇:子宫血流对缺氧敏感,易诱发早产。
- 既往高反史:曾出现脑水肿或肺水肿者,复发率超60%。
医生可能建议:心脏彩超、肺功能、夜间睡眠监测,必要时取消行程。
高原反应会留下后遗症吗?
绝大多数人在返回平原后症状完全消失,**无长期影响**。但极少数出现:
- 高原脑损伤: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,持续数月。
- 视网膜出血:视力模糊,需眼科随访。
若返回72小时后仍头痛呕吐,需急诊排除颅内病变。
实战案例:一次4000米徒步的教训
小李直飞拉萨(3650米),当晚洗头后剧烈头痛、喷射状呕吐。同伴误判为“吃坏肚子”,仅给藿香正气水,结果凌晨出现意识模糊。送医后诊断高原脑水肿,经高压氧舱治疗才脱险。
教训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直飞高海拔:缺乏适应,风险倍增。
- 错误用药:藿香正气水含酒精,加重脱水。
- 延误下撤:黄金6小时错过,病情加重。
常见误区大辟谣
误区1:年轻人身体好,不会高反。
真相:年轻男性因代谢旺盛,耗氧更多,反而更易出现症状。
误区2:喝红景天就能预防。
真相:红景天需提前7天服用才有效,且效果因人而异,**不能替代下撤和吸氧**。
误区3:吸氧会上瘾。
真相:短期吸氧无依赖性,**救命优先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