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高原缺氧昏迷?
高原缺氧昏迷,医学上称为高原脑水肿(HACE),是急性高原病最严重的阶段。当人体快速进入海拔三千米以上区域,空气中氧分压骤降,脑组织因缺氧出现弥漫性肿胀,进而引发意识障碍甚至深度昏迷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缺氧昏迷的典型信号
- 剧烈头痛:与普通高反不同,镇痛药几乎无效。
- 共济失调:走路东倒西歪,像醉酒一样。
- 喷射性呕吐:毫无征兆,呈喷射状。
- 意识模糊到昏迷:可能短短数小时内由清醒转为叫不醒。
高原缺氧昏迷怎么办?
答案:立即下撤、给氧、药物干预、持续监测,四步缺一不可。
第一步:立即下撤
海拔每下降五百米,脑水肿风险就降低三成。用背负、担架或马匹转运,切忌让病人自己行走,避免耗氧加剧脑损伤。
第二步:高流量给氧
携带式高压氧袋(Gamow袋)是救命神器,十分钟内可把袋内氧浓度提升到35%以上,相当于瞬间下降一千米海拔。若无设备,至少使用面罩式氧气瓶,流量保持4-6升/分钟。
第三步:药物干预
- 地塞米松:首剂8毫克口服或肌注,之后每6小时4毫克,可快速减轻脑水肿。
- 甘露醇:20%溶液1-1.5克/公斤静脉滴注,30分钟内输完,降低颅内压。
- 乙酰唑胺:250毫克每日两次,辅助加速适应。
第四步:持续监测
每15分钟记录一次血氧饱和度、呼吸频率、瞳孔反应。若血氧持续低于60%,需考虑气管插管。
高原昏迷急救步骤的误区
常见错误包括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原地休息等待好转:脑水肿不会自行缓解,拖延等于放弃。
- 大量饮水:过量液体加重脑水肿,应少量多次。
- 使用镇静剂:抑制呼吸中枢,加速缺氧。
如何预防高原缺氧昏迷?
阶梯式上升
每日海拔提升不超过500-700米,每上升一千米留宿一晚。
预适应训练
出发前一周开始间歇性低氧训练:在健身房低氧仓或佩戴训练面罩,每天30分钟。
药物预防
- 乙酰唑胺:提前1-2天服用,125毫克每日两次。
- 银杏叶提取物:120毫克每日一次,改善微循环。
真实案例复盘
去年十月,一名27岁男性在稻城亚丁徒步时,从海拔3900米一日内冲至4700米。当晚出现剧烈头痛和呕吐,同伴误以为普通高反,让其服用布洛芬后睡觉。凌晨三点,病人已昏迷。救援队赶到后,使用Gamow袋加压并连夜下撤至2800米,途中静脉推注地塞米松。因处置及时,患者在海拔2500米医院苏醒,无后遗症。
关键点:若当时继续留在原地,死亡率超过50%。
携带的救命装备清单
| 装备 | 作用 | 备注 |
|---|---|---|
| 便携式高压氧袋 | 模拟下降海拔 | 重量约3公斤 |
| 血氧仪 | 实时监测SpO₂ | 手指式即可 |
| 地塞米松片 | 快速抗水肿 | 避光保存 |
| 甘露醇注射液 | 降颅压 | 需冷藏 |
高原昏迷后的心理恢复
约30%的幸存者在康复期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,表现为对高海拔环境的极度恐惧。建议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逐步暴露疗法:从海拔2000米开始,每次增加300米。
- 认知行为治疗:每周一次,持续三个月。
- 携带指夹式血氧仪,实时数据可缓解焦虑。
写给家属的应急指南
如果亲人发生高原昏迷,你需:
- 保持冷静:慌乱会消耗更多氧气。
- 立即联系救援:拨打当地急救电话,告知准确GPS坐标。
- 清理气道:昏迷者舌根后坠,侧卧防止窒息。
- 记录用药时间:为后续医生提供精确信息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