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反应到底指什么?
高原反应,医学上叫“急性高原病”,是人体从低海拔快速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后,因大气压下降、氧分压降低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应激。拉萨城区海拔3650米,**氧含量仅为平原的65%左右**,因此大多数初到者都会有所感觉,只是程度不同。 ---哪些信号说明“反应来了”?
**轻度:** - 太阳穴胀痛、轻微头晕 - 爬楼梯或快走时气喘明显 - 夜间入睡困难、易醒 **中度:** - 持续头痛,口服止痛药效果一般 - 恶心、食欲减退,甚至出现呕吐 - 心跳明显加快,静息心率>100次/分 **重度(需立即就医):** - 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 - 步态不稳、意识模糊 - 咳粉红色泡沫痰(提示肺水肿) ---为什么有人“生龙活虎”,有人“瘫倒吸氧”?
**1. 上升速度:**飞机直达比火车、汽车渐进更易触发。 **2. 海拔高度:**拉萨虽高,但比珠峰大本营低近2000米,症状通常轻于更高地区。 **3. 个人体质:** - 年轻人肌肉耗氧量大,未必比老年人轻松; - 肥胖、贫血、心肺慢病者风险更高; - 感冒发热时上高原,反应可加重。 ---进藏前必做的三件“保命小事”
**1. 体检与评估** - 心电图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基线检测; - 感冒、发热、孕期、严重高血压者暂缓。 **2. 阶梯适应** - 火车进藏:西宁—拉萨段海拔逐步抬升,身体有缓冲; - 飞机进藏:落地后当天不洗澡、不饮酒,**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**。 **3. 药物与装备** - 提前3天口服**红景天胶囊**(非神药,仅辅助); - 备**乙酰唑胺**(需医生处方)可加速适应; - 便携血氧仪、氧气罐、头痛粉、葡萄糖口服液。 ---在拉萨如何“边玩边适应”?
**Day1:静比动重要** - 抵达后直奔酒店,开窗通风但避免着凉; - 喝**甜茶+酥油茶**补充热量,盐分帮助锁水。 **Day2:低强度打卡** - 上午:布达拉宫外围转经道,步速<60步/分; - 下午:八廓街晒太阳,随时喝温水,**尿量保持透明微黄**。 **Day3:逐步加码** - 纳木错一日游前,先测血氧>85%再出发; - 车程3小时,海拔升至4700米,**携带便携氧气瓶**备用。 ---高原反应常见误区,你踩过几个?
**误区1:吸氧会依赖?** - 正确:急性症状时吸氧可快速缓解,**不会成瘾**,但避免连续高流量>2小时。 **误区2:喝酒御寒?** - 正确:酒精扩张血管,反而加速散热、加重缺氧,**首日禁酒**。 **误区3:年轻人扛得住?** - 正确:肌肉代谢旺盛需氧量更大,**年轻≠免疫**,出现症状及时休息。 ---如果症状加重,如何安全撤离?
**判断标准:** - 静息血氧<70%且吸氧无改善; - 呕吐无法进食进水超过12小时; - 出现共济失调、意识障碍。 **撤离路线:** - 拉萨贡嘎机场每日多班飞成都、重庆,**下降海拔>1500米症状可缓解一半**; - 青藏铁路卧铺返西宁,途中随车供氧,适合症状较轻者。 ---长期生活在低海拔的人,如何“练”出高原体质?
**1. 间歇性低氧训练** - 平原使用低氧面罩跑步,每周2次,每次30分钟,**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基线**。 **2. 增强心肺储备** - 持续3个月以上的有氧+无氧混合训练,如慢跑+深蹲跳,**提升最大摄氧量**。 **3. 铁与维生素储备** - 进藏前4周增加红肉、菠菜、动物肝脏摄入,**血红蛋白>130g/L更耐受缺氧**。 ---真实案例:三位游客的48小时对比
**案例A:小张,25岁,飞机直达,当晚蹦迪** - 症状:凌晨头痛欲裂、呕吐3次,血氧78%,紧急送医吸氧+甘露醇。 **案例B:老李,58岁,火车进藏,严格“静养”** - 症状:轻微头晕,第二天血氧88%,第三天爬布宫无压力。 **案例C:小王,30岁,感冒未愈硬上高原** - 症状:咳嗽加重,第3天出现肺水肿,连夜飞回成都ICU。 ---一句话记住核心原则
**“慢上、静养、早识别、快下降”**,把风险留给预案,把风景留给自己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