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第一次踏上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,最先出现的不是壮丽的雪山,而是耳朵里“嗡嗡”作响的声音。为什么一到高原就耳鸣?这种不适会不会持续?又该如何让它尽快消失?下面用问答式结构,把最常见的疑惑一次说清。

高原耳鸣到底是什么感觉?
有人形容像老式电视机没信号的沙沙声,有人说是心跳在耳膜里放大。共同点在于:
- 单侧或双侧同时出现
- 声音忽大忽小,和呼吸节奏同步
- 安静时更明显,说话或走路可暂时掩盖
为什么海拔升高就会触发耳鸣?
答案很简单:缺氧。
海拔每升高一千米,大气压下降约12%,空气含氧量随之减少。身体为了把有限的氧气优先供给大脑和心脏,会收缩外周血管,包括耳蜗里的毛细血管。血流减少后,耳蜗毛细胞供氧不足,就会出现异常放电,于是大脑“听”到了本不该有的声音。
---高原耳鸣与中耳炎、噪声性耳鸣有何区别?
| 类型 | 诱因 | 伴随症状 | 缓解方式 |
|---|---|---|---|
| 高原耳鸣 | 缺氧+低压 | 头痛、气短、指尖发麻 | 吸氧、下降海拔 |
| 中耳炎耳鸣 | 细菌或病毒感染 | 耳痛、听力下降、发热 | 抗生素、滴耳液 |
| 噪声性耳鸣 | 长期暴露噪音 | 听力曲线V型切迹 | 远离噪音、佩戴耳塞 |
哪些人群更容易在高原耳鸣?
- 平时生活在低海拔平原的人:身体对低氧环境适应度低。
- 贫血或血红蛋白偏低者:携氧能力先天不足。
- 感冒或鼻塞未愈的人:咽鼓管不通,耳压调节更困难。
- 长期熬夜、咖啡因摄入过量者:内耳微循环本就脆弱。
刚上高原耳鸣,立刻要做的三件事
1. 停止继续爬升:哪怕只差两百米到营地,也先原地休息。
2. 用便携血氧仪测SpO₂:低于85%立即吸氧,每次分钟流量2-3升,持续5-10分钟。

3. 做“捏鼻鼓气”动作:闭嘴捏鼻,轻轻用力呼气,让耳膜向外鼓出,平衡鼓室内外压力。
---高原耳鸣怎么缓解?六个实用技巧
技巧一:分段式上升
每天海拔增加不超过600米,每上升一千米至少留宿一晚,让身体有时间产生更多红细胞。
技巧二:多喝温水,少喝利尿饮料
高原空气干燥,血液黏稠度升高会进一步减少耳蜗血流。每日饮水量保持在3升左右,避免咖啡、浓茶、酒精。
技巧三:服用乙酰唑胺(需医生指导)
该药能加速肾脏排出碳酸氢盐,诱导轻度代谢性酸中毒,刺激呼吸中枢,提高血氧饱和度。出发前1-2天开始服用,每日125-250毫克即可。
技巧四:咀嚼口香糖或含化糖果
频繁吞咽动作可打开咽鼓管,缓解耳压差,对耳鸣伴随耳闷特别有效。

技巧五:戴保暖耳罩
寒冷会使外周血管收缩,耳罩不仅防风,还能减少热量散失,维持耳周微循环。
技巧六:睡前热水泡脚
通过足部血管扩张,把血液“拉”向下肢,减轻颅内及耳蜗充血,降低耳鸣响度。
---高原耳鸣会持续多久?
多数人在吸氧或下降海拔后1-2小时内明显好转;若坚持留在高原,身体通过增加红细胞、提高2,3-DPG水平,通常3-5天后耳鸣逐渐减轻。如果超过一周仍不缓解,需排除:
- 高原脑水肿早期
- 耳蜗微循环血栓
- 隐匿性中耳炎
预防高原耳鸣的“行前清单”
出发前两周开始:
- 每天慢跑30分钟,提高心肺储备
- 口服复合维生素B族,改善神经代谢
- 练习腹式呼吸,每分钟6-8次,增强血氧交换效率
- 准备指夹式血氧仪、便携氧气瓶、乙酰唑胺
常见误区一次澄清
误区一:吃糖就能根治耳鸣——糖果只能短暂促进吞咽,无法解决缺氧根本。
误区二:戴耳机开大音量掩盖耳鸣——高原噪声性损伤阈值降低,反而加重毛细胞损害。
误区三:喝酒能扩张血管、缓解耳鸣——酒精利尿脱水,血液黏稠度更高,耳鸣可能更响。
---什么时候必须下撤?
出现以下任一情况,别再硬撑:
- 耳鸣伴随剧烈头痛、喷射性呕吐
- 单侧耳鸣突然加重并听力骤降
- 走路不稳、意识模糊
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出现高原脑水肿或突发性耳聋,下降海拔是唯一有效急救手段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