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上青藏高原、川西、滇西北等高海拔地区,很多人最怕的不是冷,而是“吐得停不下来”。高原反应引发的恶心、呕吐不仅让人体力迅速透支,还可能诱发脱水、电解质紊乱,甚至高原脑水肿。到底该吃什么药?能不能提前预防?下面用问答+实操清单的方式,一次性讲透。

一、为什么一到高原就呕吐?
缺氧→脑水肿→呕吐中枢兴奋,这是核心链条。海拔每升高1000米,大气压下降约12%,吸入氧分压随之降低。脑组织对缺氧极度敏感,血管代偿性扩张后,颅内压升高,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,于是出现喷射样呕吐。再加上胃肠黏膜缺氧、蠕动减慢,胃内容物滞留,恶心感进一步加重。
二、高原反应呕吐吃什么药?
1. 首选止吐药:多潘立酮 vs 昂丹司琼
- 多潘立酮(吗丁啉):作用于外周多巴胺受体,促进胃排空,对“胃胀+呕吐”效果显著。成人一次10 mg,每日3次,饭前15-30分钟服用。心脏病患者慎用。
- 昂丹司琼(枢复宁):中枢5-HT3受体拮抗剂,针对化学感受器触发带,止吐更强。一次4-8 mg,每日不超过3次。价格略高,但高原脑水肿风险高者优先考虑。
2. 辅助用药:地塞米松+甘露醇
若呕吐伴随剧烈头痛、步态不稳,提示高原脑水肿,需立即下降海拔并联合用药:
- 地塞米松:4 mg口服或肌注,每6小时一次,可快速降低颅内压。
- 甘露醇:20%溶液125-250 ml静脉滴注,30分钟内完成,脱水降颅压。
3. 中成药与民间偏方靠谱吗?
红景天胶囊、肌苷口服液对预防轻度高反有一定帮助,但对急性呕吐起效慢;生姜含片可缓解恶心,却止不住持续呕吐。别把希望全寄托在“藏药秘方”上。
三、如何预防高反呕吐?
1. 阶梯式上升:海拔3000米后每天攀升≤300-500米
给身体足够时间产生更多红细胞和2,3-DPG,提高携氧能力。
2. 提前用药:乙酰唑胺
出发前1-2天开始口服乙酰唑胺125-250 mg,每日2次,可抑制碳酸酐酶,加速适应。磺胺过敏者禁用。

3. 饮食与水分管理
- 高碳水、低脂、易消化:面条、燕麦、香蕉。
- 少量多次饮水:每日至少3升,避免一次性大量灌水加重胃胀。
- 禁酒:酒精扩张外周血管,加重缺氧。
4. 动态监测:血氧仪+症状日记
血氧饱和度<85%且呕吐≥3次/天,立即下撤。
四、实战场景问答
Q1:刚到拉萨就开始吐,是先吃药还是先去医院?
若呕吐≤2次、意识清醒,可先口服昂丹司琼+补液盐,卧床休息;若呕吐呈喷射状、伴剧烈头痛,直接打车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。
Q2:儿童高原呕吐剂量怎么算?
多潘立酮0.3 mg/kg/次,每日3次;昂丹司琼0.15 mg/kg/次,每日最大剂量8 mg。务必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Q3:孕妇高反呕吐能吃药吗?
首选维生素B6 10-25 mg口服,每日3次;无效时权衡利弊后短期使用昂丹司琼。地塞米松、乙酰唑胺禁用。
五、药箱清单:按天数打包
| 药品 | 规格 | 3天量 | 7天量 |
|---|---|---|---|
| 多潘立酮 | 10 mg/片 | 9片 | 21片 |
| 昂丹司琼 | 4 mg/片 | 6片 | 14片 |
| 乙酰唑胺 | 250 mg/片 | 6片 | 14片 |
| 口服补液盐 | 13.95 g/袋 | 3袋 | 7袋 |
| 地塞米松 | 0.75 mg/片 | 12片 | 备用 |
六、常见误区提醒
- “吸氧会依赖”:急性呕吐期吸氧是救命,不会导致依赖。
- “吐完就能继续爬”:呕吐是身体发出的“立即下降”信号,继续上升风险极高。
- “吃止吐药就能留在高原”:药物只是争取时间,根本解决方法是下降海拔。
七、一句话速记
轻度呕吐:多潘立酮+补液盐;喷射呕吐:昂丹司琼+地塞米松+立即下撤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