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高原就头晕?
飞机落地或汽车翻过垭口,很多人立刻觉得头胀、发飘、像戴了紧箍咒。这其实是缺氧导致脑血管扩张的结果。海拔每升高1000米,大气氧分压下降约12%,大脑供氧不足,就会通过扩张血管来“抢氧”,于是出现头晕、搏动性头痛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高原头晕和普通晕车有什么区别?
普通晕车一般伴随恶心、冷汗、面色苍白,下车后逐渐缓解;而高原头晕往往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,并可能合并心慌、气短、失眠。简单自测:坐下休息十分钟,若头晕仍无缓解,多半是高原反应。
下飞机就头晕,先别急着吸氧
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氧气瓶,但过早吸氧会抑制身体自然代偿。正确做法:
- 静立2分钟:让心率慢慢适应稀薄的空气。
- 缓慢深呼吸:用鼻吸口呼,延长呼气时间,增加二氧化碳排出,反而能刺激呼吸中枢。
- 喝200ml温水:纠正因呼吸加快导致的隐性脱水。
三阶梯缓解法:从轻度到重度
1. 轻度头晕(可正常行走)
- 停止上升:原地休息,当天不再爬升。
- 按压风池穴: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两侧凹陷处,按压30秒,改善后循环。
- 咀嚼生姜片:姜辣素可扩张末梢血管,缓解脑血管痉挛。
2. 中度头晕(走路摇晃)
- 口服布洛芬:200mg即可减轻脑血管扩张性头痛。
- 间断吸氧:流量2L/min,每次10分钟,间隔1小时,避免依赖。
- 口服葡萄糖液:50%葡萄糖20ml加水稀释,快速补充脑能量。
3. 重度头晕(伴呕吐、嗜睡)
立即下降海拔300-500米,同时口服地塞米松4mg,必要时就近就医。切记不可硬撑,脑水肿进展极快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:出发前7天这样做
药物预防:乙酰唑胺125mg早晚各一次,可提前3天服用,通过轻度利尿加速适应。
睡眠训练:在家用枕头垫高头部30°,模拟高原低氧环境,刺激红细胞生成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饮食调整:增加高碳水比例至65%,减少高脂饮食,碳水耗氧更低。
到了高原当天,最容易踩的五个坑
- 洗澡水过热:全身血管扩张,脑供血骤降,头晕加剧。
- 大量喝甜茶:糖分短暂升血糖后反跳性下降,反而更晕。
- 奔跑拍照:耗氧量瞬间增加3倍,诱发急性高原反应。
- 饮酒助眠:酒精抑制呼吸中枢,夜间缺氧加重。
- 蒙头睡觉:被窝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,晨起更头晕。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孕妇
孕晚期避免超过海拔3000米,轻度头晕时可左侧卧位,增加胎盘血流。
高血压患者
出发前调整降压药,避免ACEI类引起干咳加重缺氧,可选CCB类如氨氯地平。
戴隐形眼镜者
高原干燥,角膜缺氧更易头晕,建议改戴框架镜,并随身携带人工泪液。
高原头晕持续几天算正常?
多数人48小时内明显减轻,若72小时后仍头晕,需排查高原脑水肿或颅内病变。此时应做眼底镜检查,若出现视乳头水肿,立即下撤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返程后头晕没消失,要做什么检查?
回到平原仍头晕,可能不是高原反应,建议:
- 血常规:排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。
- 头颅MRI:排查隐匿性脑梗或静脉窦血栓。
- 前庭功能测试:部分人在高原诱发前庭神经元炎。
实战案例:一次3000米会议的应急处理
去年在香格里拉,一位参会者午餐后突然头晕呕吐。现场处置:
- 立即搀扶至酒店大堂,半卧位,减少脑静脉回流阻力。
- 测血氧饱和度82%,给予便携式制氧机2L/min。
- 口服藿香正气水10ml,缓解胃肠型高原反应。
- 2小时后症状缓解,但取消下午行程,留观。
关键点:不急于送医院,先就地评估,避免搬运加重耗氧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