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去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,总担心缺氧、头痛、睡不着。到底去高原需要准备什么?高原反应怎么缓解?下面用问答形式,把最常被忽略的细节一次说透。

一、出发前:身体评估与证件检查
1. 哪些人不适合立即上高原?
自问:感冒刚好能不能走?
自答:不能。上呼吸道轻微水肿在高海拔会放大为肺水肿风险。建议痊愈后至少观察3天再出发。
2. 体检报告要看哪几项?
- 血常规:血红蛋白低于110g/L,携氧能力弱,提前补铁。
- 心电图:出现ST段改变,需心内科评估。
- 肺功能:FEV1低于80%,谨慎前往。
3. 证件与保险
边防证(若去珠峰大本营、阿里地区)、高海拔专项保险(含紧急直升机救援条款)。
二、随身行李:分层打包思路
1. 衣物:三层穿衣法
内层美丽奴羊毛速干排汗,中层抓绒锁温,外层Gore-Tex防风防雪。切忌纯棉,湿冷后失温更快。
2. 药品:三类药物缺一不可
- 预防类:乙酰唑胺(提前1-2天服用,125mg早晚各一次)。
- 对症类:布洛芬(头痛)、地塞米松(脑水肿应急)。
- 辅助类:肌苷口服液(提升细胞耐缺氧)。
3. 电子设备防失灵
低温让锂电池掉电30%,暖宝宝贴背面;相机镜头防雾袋;充电宝选磷酸铁锂耐低温款。
三、抵达当天:节奏与饮食
1. 第一天能不能洗澡?
自问:酒店有暖气,洗个热水澡放松?
自答:不建议。热水加速血管扩张,加重低压性缺氧。用湿巾擦浴更安全。

2. 吃什么能减轻高反?
- 高碳水:面条、燕麦,提高血糖利用率。
- 富铁:牦牛肉、菠菜,促进携氧。
- 忌油腻:酥油茶适量,过量脂肪延缓胃排空。
3. 喝水多少算够?
每日3-4升,分次小口。观察尿液颜色:淡柠檬水色为佳,深黄则需增量。
四、高原反应分级处理
1. 轻度(AMS)
症状:头胀、恶心、睡眠差。
处理:停止上升,原地休息;吸氧2L/min,口服布洛芬+胃复安。
2. 中度(HACE早期)
症状:走路偏斜、嗜睡。
处理:立即下降300-500米,口服地塞米松8mg,联系救援。
3. 重度(HAPE)
症状:咳粉红色泡沫痰。
处理:绝对卧床,高流量氧6-8L/min,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mg,准备直升机转运。
五、返程后:被忽视的“低原反应”
1. 回到平原反而头晕?
自问:已经下山,为什么还像喝醉?
自答:身体适应了高浓度红细胞,回到平原出现相对性贫血,通常3-7天自行恢复。

2. 如何加速恢复?
- 轻度有氧:快走、游泳,促进红细胞凋亡。
- 补液减量:饮水降至2升/日,避免低钠。
- 睡眠:保持22:30前入睡,褪黑素分泌节律重新校准。
六、特殊人群锦囊
1. 儿童上高原
剂量:乙酰唑胺按2.5mg/kg,分两次服。
监测:每2小时测血氧饱和度,低于85%立即下降。
2. 孕妇
原则:孕28周以内可短期前往,避免>3500米。
必备:便携式胎心监测仪,胎动减少立刻返程。
把以上清单打印出来,逐项打钩,比临时抱佛脚更有效。高原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准备不足时的侥幸心理。
评论列表